内容详情
辉煌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0 03:17   

  辉煌娱乐-首页大力推广畜禽产品良种, 提高产品质量, 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近年来,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质量却不尽人意, 难以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为此,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使畜禽产品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1]。

  目前家畜养殖主要以生猪为主, 牛、羊比重小;家禽以鸡、鸭为主, 鹅的数量不多。养殖结构单一,且生猪、鸡、鸭以粮食和配合饲料为主, 粮食消耗量较大,生产成本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对食草性动物等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 今后要在稳定生猪生产和养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食草性动物养殖, 降低养殖成本, 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满足城乡居民对草食动物的需求。“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2]。

  目前,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而影响了畜牧业效益的提高[3]。一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 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防疫检疫工作力度。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显著提高畜牧业效益。

  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一是建立相对稳定、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二是搞活流通。三是培植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使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结合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

  (1)畜牧业属于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4]。

  (2)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实际上是三个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等于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努力提升畜禽养殖的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部级(雪峰乌鸡)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种新兴的畜牧体验旅游文化。

  以沅陵县为例:沅陵县依据沅水发展滩涂生产千余亩,是当地最大的湿地基地。良好的植被,多样的生物是该地旅游开发的绝好自然条件。沿江大堤有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如凤滩)与堤下庄稼四季映衬。景观季相丰富,田园风光明显,适宜生态休闲旅游的环境氛围。湿地资源丰富,其间水禽出没,林间花香鸟语,使游览区充满野趣,增添魅力。

  3.2.1 立足行业优势,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依托畜禽品种资源优势,拓宽招商渠道,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畜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位平台,重点引进畜牧龙头加工企业参与特色畜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带动能力[5]。

  3.2.2 突出高效、生态,推动特色品牌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 (1)编制特色畜牧产业规划,重点实施畜牧产业建设,完善发展布局。建设适度规模、适当集中、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功能区。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部级雪峰乌骨鸡、溆浦鹅等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2)强化设施建设,夯实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特色畜禽育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加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服务监督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生态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构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秉承富氧养殖、饲草养殖、环保养殖、科技养殖的绿色养殖理念,在加快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5种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山区、经济林地、河道滩涂等自然条件,发展自由开放式的林间围栏运动养殖、草地围栏放牧阳光养殖、庭院式养殖、农庄式养殖,逐步建立起特色畜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养殖模式,推进畜牧观光旅游、观赏狩猎、饲养体验、乡土文化、水上竞技、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型畜牧功能的拓展,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4)优化服务,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技术服务,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立足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在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改造、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无害化处理、档案规范等方面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6]。

  3.2.3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各级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各级地方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及特色品种的培育构建共享科研平台。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2.4 科学防控,规范监管,保障畜牧业生产及特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预警机制,开展队伍培训,严格目标考核,以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为重点,抓好疫病监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强化检疫监管、生产投入品监管、生鲜乳质量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申报、验收工作,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7]。

  [1] 刘树军,朱宗涛,赵 燕,等.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7,28(1):44-45.

  [2] 刘 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2):30-32.

  [4] 于康震.建设现代畜牧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J].农村养殖技术,2006(16): 35-36.

  [5] 刘立仁.畜禽良种--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8): 23-25.

  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兴的产业模式——生态观光畜牧业,其核心是畜牧旅游的生态性,是利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园区既是观光园又是生产基地,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必须遵从科学性,使其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1];示范园区的景区设计就是利用农村养殖设备与空间、农牧业生产场地、农牧业产品、农牧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适当的规划设计,以发挥生态农牧业生产效益,在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的同时,给游客带来农村和农牧业的知识,将旅游休闲和增长知识结合起来[2]。

  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位置可选择自然风景条件较好及畜牧业资源丰富的风景区周围,还可在草原、山地草场、养殖牧场、农场、林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可选择利用周围已有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或现代化农村等地点建设园(区),展示农村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或崭新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风貌;园址选择应结合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规划相应的园区,水平条件不同,园区类型也不同,要规划用地,留出适当的发展备用地;景区设计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园区与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园区园林化”。

  在进行规划前,首先要明确景区规划的功能[1,3]。虽然观光园区是将休闲和生产相结合,但其功能依然有侧重点。如果园区侧重观光旅游,在设计时,就要注重植物搭配,营造良好的景观,愉悦身心,以旅游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园区侧重产业生产,应该将重点放在养殖园的生产和示范方面。确定园区的发展重点之后,就可以打造园区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园区本身的资源状况确定的。一个立足自身资源,适合市场需求的的主题形象可以使示范园区的特色得以凸显,能够打造自己的风格,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4]。一般情况下,景观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4个功能区:一是生态环保种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可以种植蔬菜、水果、饲草等;养殖区主要是生态养殖各种动物。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种植区可以作为畜禽养殖隔离带,起到工程防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养殖区的粪污进行处理后,施用于种植区,促进其发展。二是能源循环展示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新型能源区和有机果蔬区。新型能源主要是指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和发电,用于生活燃料和生产用电;有机果蔬区是指有机肥用于饲草、饲料和果蔬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安全食品加工物流区。设置于种养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四是商务休闲服务区。设计办公、旅社、会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素质拓展基地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户外休闲、旅游度假、现代农牧业为核心的休闲商务中心。

  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以生产畜禽产品作为最终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观光畜牧业与传统的畜牧业其共同点是其主要内容都是畜牧生产,但生态观光畜牧业不以生产畜禽产品为最终目的。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在进行生态养殖的基础上,通过观光休闲,在获得畜禽产品的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展观光畜牧业,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营造有特色的景观,才能吸引游客[5]。生态畜牧观光园区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科(教)等活动,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为使园区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戏、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必须在生态原则上集中建设一批养殖、种植园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带;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的潜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养殖园区。要避免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设计千园一面、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种植养殖景观,如特菜种植、特禽养殖、牧区天然草原草场和自然人文景观。

  生态观光农牧业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包括培育绿色观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6];在观光旅游经营中充分利用生态畜牧资源和乡土资源(如特色畜产品、特色蔬菜、尝农家饭等),既体现对资源的深化利用,提高附加值,又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规划生态观光畜牧业园时,需要游客更多地参与到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乘骑、使役等劳动中去,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游客的行为活动成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空间,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真正体现劳动+休闲的模式。

  在规划考虑人景交融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养殖区、乡村等原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远离复杂,远离功利,远离雕琢,远离装饰,保持乡土文化的简略和淳朴;保持原生态是生态观光景区设计大原则;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村寨相连、山水相依,有田舍、牧场、圈舍、森林、草场草地、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江河、大漠、海洋等,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都是不能过多人为干涉或扭曲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更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畜牧业观光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原生态性,留“乡味”,传承乡土文化[7]。

  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将生产和观光功能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生产是基础,只有在生产基础上,开发其生态观光功能,将传统的生态畜牧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使其景观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并结合当地产业传统,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开发农牧业生态和休闲功能,大力开发山、水、场、园、林、庄等旅游资源,鼓励发展“名特优”特种养殖,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架构[8]。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按草牧、农牧、林牧、渔牧、牧沼等相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坚持非均衡发展,打造优势区域,一园一品或一园多品;或推进专业化养殖,建设优势产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建设成生态家园小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牧业小区。

  生态观光农牧业是将观光与休养、体验与游乐等结合在一起,农牧业既具有丰富膳食的功能、动物生产功能、社会生活服务功能、调节生态功能,也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文化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等,融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对有明显优势的生态畜牧业和观光旅游业进行综合开发,使种草、养畜养禽、林业、种植业、旅游等作为一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1+1>

  2”的开发模式[9-10]。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养殖模式要以畜禽养殖为中心,重点解决养殖中的粪污问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风景区,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流循环再生原理为指导设置生产功能区,涉及产业有种植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蜂业等,在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提升景观美学价值,为生态旅游营造出更优美的环境,根据不同区域选取相应模式[9];观光生态畜牧业具体主要有山地、平原、山塘库区等3种形式:一是山地模式。山区区域多林木、果木,园区模式建议以放养为主,与林果业相结合,达到生态、观光、畜牧三者结合的目的。游客在园区可以采摘、山间游玩、购买农牧产品。林区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疫病防治,强化防疫措施,做好林区防护设施,避免游客在游玩中发生危险。该模式建议以林下养禽为主,以避免小型园区在屠宰过程中产生问题。防护林的建设还可加速土壤脱盐熟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二是平原模式。利用荒滩植草发展牛羊为主的牧业生产,油葵与养蜂相结合;利用滩涂草地资源和作物秸秆,扩大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规模经营。平原地区经济作物多,应以果蔬为主,可考虑通过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用畜禽粪便、秸秆生产沼气,用沼液灌溉作物,沼渣作有机肥,形成畜种、沼气、作物的良性循环,形成“牧—沼—果(蔬)”的循环生产格局。建立林-菇型、林-鸡型复合生态系统,突出生态养殖理念,特别注重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把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项目建设目标。结合现有的采摘形式,鼓励有机认证、绿色认证,以有机水果、绿色食品、生态肉蛋奶为卖点,吸引城区游客消费。三是库区模式。对海河泽等滩涂可采用农牧渔工多种模式进行综合开发[11]。库区渔业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进行鱼塘标准化建设,在鱼塘周边建排污渠道,实行污水与养殖水分开,以保证生产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同时排污水可用于农作物灌溉,对鱼病采用中草药防治方法。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污水灌溉作物,达到生态循环,同时可建设树下垂钓、作物采摘、全鱼宴特色餐饮等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设计生态农牧业观光示范区或园区要因地制宜,以生产为主体,提供游客休闲、产品为主线,突出生态养殖;选择合适的生态生产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设计,以此实现农业系统结构的合理[12]。一是种养结合,养殖项目必须和种植项目结合,做到粪污无害化循环处理,形成绿色或有机种植如蔬菜、水果、菌类、温棚种植蔬菜园,可以提高商品自给率,做到吃得好,拿得走。在养殖和体验区域,其设施要考虑安全性,同时应确保整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验园、有机水果区,温室蔬菜园区等,瓜果成熟季节可以进行采摘体验;养殖服务内容有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制品品尝、奶吧;生态养鹿,开发鹿茸制品,鹿产品、喂鹿童趣;养羊如绵羊、山羊、奶山羊,羊肉或毛制品、羊奶等。二是与林木结合的生态养畜和生态养禽,如林下养鸡,河塘养鸭养鹅,特种家禽养殖;畜禽粪便直接用作农作物有机肥,达到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并使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提高了经济附加值,肉蛋奶受到游客欢迎,提高园区收入。三是畜禽、土地认养,开辟出租服务,为游客提供种植、养殖天地,平时代管理,如宠物代养、代管理等。四是各种特色服务,游客可在园区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玩,有自助烧烤、采摘、垂钓、园区劳作、体育运动等多种娱乐项目,利用农家餐饮、山间野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等;该园区依山而建,游客可以随时到山中游玩,同时园区为游客提供KTV、室等多种娱乐方式,使游客有多种休闲方式可以选择。在生态园景观的规划区让游客品尝以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农家餐饮,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11-12]。

  观光生态农牧业开发模式主要依托生态村、风景区和农牧业园(牧场、林场、生态菜园、茶园、果园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牧林渔业观光生态园,将生态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以达到充分利用农牧业生态、土地资源和太阳能,延长产业链的目的。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1] 曹琼,李雪娇,麦热耶木·艾散,等.城市观光奶牛场发展策略探讨——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2(6):10-12.

  [2] 郑军和,史建民.山东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03-206.

  [3] 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2):77-80.

  [4] 徐海顺,卞新民,汤国辉.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75-279.

  [5] 李彦苇,陈霞.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2-363.

  [6] 尹华光,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06(3):114-116.

  [7] 汪升华,陈田,刘洋.都市郊区生态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理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49-52.

  [8] 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300-306.

  [9]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10] 刘常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59.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快速的进行中,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成为世界上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通病,尤其是在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国际上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经常将我国的环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环境保护法、环境公约等,保护环境是国际合作的共同任务和共同目标。发展绿色畜牧养殖,进行绿色生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营养、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是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中提倡的内容,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养殖、绿色产品是对人们的饮食的一种变革。绿色食品现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饮食观念、消费理念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和环境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绿色养殖、绿色生产,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养殖,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是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业首要的任务。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不仅可以提升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国需要大力的发展绿色畜牧养殖,将我国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提高,提高我国畜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绿色畜牧养殖离不开动物医学,所以在绿色畜牧养殖中,也需要保证动物医学的绿色发展,在畜牧养殖中将保证动物健康、合理使用兽药等,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的动物医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是动物健康的保证,也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实行的保证。在绿色畜牧养殖中动物的健康是第一要务,一切活动的进行都是为了保证动物的健康,只有保证动物的健康,在绿色畜牧养殖中才可以提升畜牧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促进绿色养殖的进行,所以动物医学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有效实行的保障。

  当前我国发展中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在大力的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推行,绿色食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农业种植、生产、畜牧养殖、生产中需要将环境问题进行体现,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绿色生产和种植、养殖。在畜牧养殖中,想要实现绿色养殖,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畜牧养殖场所必须没有污染,符合绿色畜牧养殖的要求,将绿色畜牧养殖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第二,大力的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并有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第三,实行制度化管理,保证绿色畜牧养殖的标准化发展。第四,合理使用兽药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不仅要合理的使用兽药,还要对饲料的进行绿色推广。在畜牧养殖中同样也离不开饲料,进行绿色畜牧养殖需要使用优质饲料,将农作物的秸秆、青草等进行发酵,然后进行畜牧养殖中的饲养,不仅可以将农业生产中影响环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改善,还可以提高秸秆再利用。在绿色畜牧养殖中需要将青草和高质饲料进行合理的搭配,降低饲料的成本,同时降低饲料的使用量,对畜牧生物进行合理的喂养,对于食草动物来讲,可以提升其生产力。在饲料的使用中,可以推广使用应用价值高、绿色的饲料,促进绿色畜牧养殖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畜牧养殖管理,为畜牧动物提供一个适宜生长、舒适的环境,保证畜禽可以健康的成长。例如畜牧养殖需要为畜禽提供合理的光照、空气、生长温度等,提升畜禽的生产力,为畜牧养殖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益。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还有很多,在绿色畜牧养殖中,只有大力的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树立绿色养殖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畜牧养殖质量,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养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还有很多种,例如推广使用浓缩饲料,动物饲料喂养技术、动物养殖方法等等。当前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需要看清当前的发展形势,从绿色食品市场的角度出发,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绿色畜牧养殖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前景,想要提高绿色畜牧养殖质量,需要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保证畜牧养殖中各项工作都安全、无污染、高质量,加强畜牧养殖管理,改善动物生长环境,合理的所用兽药,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提高动物的生存几率,在对畜牧养殖动物进行防疫时,需要按照国家动物医学标准、国家动物用药标准等规范用药,并进行防疫记录,严谨在绿色畜牧养殖中使用禁药。对有疾病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并严格的管理,做好畜牧养殖场所的消毒工作等,这些可以保证绿色畜牧养殖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的一个推动力,综合分析得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大力的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将环境保护和畜牧养殖结合在一起,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畜牧养殖中进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安全、高质量的畜产品。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入手,将绿色养殖的各项技术进行和养殖方法进行推广,促进我国畜牧养殖的绿色发展和标准化发展,将畜牧养殖环境进行改善,搞好畜牧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景东县畜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畜牧业由附属农业的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也逐渐过渡为“吃好”,对产品的种类需求不但越来越多,对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无公害畜产品越来越受社会公众的青睐,这使我们清醒意识到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畜产品的安全问题。

  景东素有“天然南国”之美誉,它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北,地处澜沧江以东,哀牢山西坡之间,境内群山从集、千峰耸翠,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和无量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全县有各类型草场13.47万hm2,可利用面积为11.55万hm2,年总产鲜草104.52万t,人工种草729.2hm2,粮食总播种面积45346.67hm2,总产量188000万t,豆类播种面积10211.67hm2,产量15433t,薯类种植3349.87hm2,产量16729t(40%用于饲料)。

  势景东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业欠发达,无工业“三废”污染,许多村社还保持着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运用农药、化肥和兽药的观念淡薄。水源无污染,病原微生物均未超标,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景东县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优势所在。

  多年来畜禽品种的选育及改良工作成效显著,已初步培育出一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风味极佳,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地方品种,如:乌骨鸡、黑山羊、黄牛等,它们适应性强,发病率低,用药量少,是开发无公害畜产品的理想品种。

  景东县草场绝大多数都是天然草场,其生态环境不被污染,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同时又新增了许多草场面积,年产数千吨的天然优质牧草。加上景东县种植的大量无农药、化肥的玉米、稻谷及豆类等,为畜禽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绿色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从而避免畜禽“病从口入”。优质天然的饲草饲料为大力发展景东县无公害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生态工程建设,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为畜牧业赢来了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扶持,能繁母猪保险的开展也为养猪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景东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4)消费者对安全无公害的畜产品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生态无公害畜产品消费需求较多。景东县生产的生态猪及其腌制品——黄草岭、徐家坝火腿,土鸡、黄牛、黑山羊、驴以其特有的肉质鲜美、生态、无污染等优势倍受县、市、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畜牧兽医技术部门通过几年的宣传培训,种、料、防、管等科学技术己走入千家万户,为大力发展生态、安全、营养成分高的无公害畜产品提供了牢固的饲养技术基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为发展无公害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

  政府要抓紧制订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畜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为无公害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不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做以下工作:(1)猪良种推广:在交通方便的村社全面推广人工授精,在边远山区推广优良品种本交改良,使三元杂交良种仔猪覆盖面达到90%以上。(2)牛品种改良:以推广牛冻精改良为主,使改良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主要选择肉用品种进行改良。(3)山羊良种选育及推广:以本地黑山羊提纯复壮为主,选育出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不同地点的优良种公羊,有计划地进行异地种公羊调配。(4)乌骨鸡良种选育与开发:采取淘汰制选育法,选育出景东乌骨鸡地方特色良种,使全县选育后的乌骨鸡饲养覆盖面达到80%以上。在引种过程中,种畜禽要进行严格疫病检测,控制好疫病的带入。

  景东县应加强县、乡、村、社防疫部门的组织与领导,增加经费,更新设备,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使防疫能力与日益复杂的疫病和日益严格的要求相适应。

  根据景东县疫病流行情况、疫病的性质、气候条件、畜禽的健康情况及其他因素来选择使用疫苗的种类,制订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实行规范化作业。对饲养场、饲养户应定期对生活区、生产区、圈舍内外环境、畜禽身体进行认真严格的消毒,并提倡养殖户自繁自养,减少生猪(仔猪)市场流动量,减少疫病传染机会,以确保畜禽健康生长,从而减少发病率,减少用药量。

  采用优质饲料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在于饲料的选择,只有用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副作用的绿色饲料才能保证生产出安全的畜禽产品,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逐渐改进,尽量减少杀菌剂,抗生素添加,要保证酶制剂,益生素、中草药提取物、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有效性,从而控制好激素及饲料添加的药物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

  要加强兽药的使用管理,实行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药分类、管理,尤其要强化对动物养殖场兽药使用的监督,严禁使用禁用药品,严格兽药使用剂量,严格遵守停药期兽药使用准则,从而控制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多推广应用中草药对家畜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确保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通过深入调查市场,结合资金、环境、社会条件充分论证,从而确定养殖规模。并积极鼓励养殖大户、专业户、民间中介组织参与兴办畜禽产品营销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供关系。同时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把相关的企业、农民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保障无公害畜产品有路可销。

  信息是一种资源,同时又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的信息来引导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并且可相互探讨畜牧业的新技术和提高生产的各种方法。

  [1]陈孟平.论西部边穷地区绿色畜产品的开发[J].四川畜牧兽医,2003,(2):10-12.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农转牧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建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版

  今天这次会议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在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县人大主抓畜牧产业人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书记(副乡镇长),畜牧站长;县直部办委局一把手;中、省直驻兰单位主要领导;县畜牧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场、站、所长;远大禽业、丰达公司、红光肉牛交易大市场等企业的经营者。在各乡镇、村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全体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养殖大户和部分农户。由于与会人员多,会场分散,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今天这次会议共有五项日程。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李树春同志传达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日程,请副县长李学金同志宣读《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日程,请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作表态发言。首先,请临江镇党委书记孙海波同志发言;

  今天这次会议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我们学习了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县长杨文波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四个乡镇做了表态发言。总体上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王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形势分析、算账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王书记在讲话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县发展畜牧业所面临的政策、地缘、基础等优势,使我们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能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王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坚持总的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的思想,并指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四种途径;杨县长在讲话中从壮大基地、发育龙头、开发市场、争创品牌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措施。两位领导在讲话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下一步全县的畜牧工作,要以县十二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统领,用经营理念指导全县畜牧工作,用经营手段创新推进落实的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农转牧发展策略打好基础。按照景顺同志的要求,2004年,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由农村产业化经营向产业化经营与城镇经营并重转移,工作的侧重点要由基础性工作向基础建设与财源建设并重转移,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领导方式要由领导管理向经营服务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这种战略思想,主动接受农转牧任务,按照景顺同志、文波同志讲的意见,抓好工作落实。

  1、明确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县里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乡镇要将责任落实到基层站所,落实到村屯,落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干什么、怎样干、达到什么目标,自觉地组织和领带农民发展畜牧业。年末,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

  2、引导扶持抓落实。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因此,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群众“买不起、不会养、卖不出去”的问题,在土地使用、资金投放、税收征缴、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畜牧业。在这个方面乡村干部不仅要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带头领办、创办各类畜牧养殖和加工的实体,成为农民的榜样,致富的高参,做引领农民养畜发家的明白人、领路人和带头人。

  3、典型带动抓落实。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 法。我们既要及时总结现成的典型,又要根据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发现和培养尚未成形的典型。总结和培养典型要注意其代表性,周围的群众经过努力,跟着学就能做得到;也要注意层次性,县里要有全县的典型,乡镇要有乡镇的典型,村里要有村里的典型。对于成熟的典型,要适时地进行推广,让他们现身说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这次会后,畜牧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乡村干

  部和养殖户到县内和县外学习秸杆养牛、发展东北民猪及精深加工的典型,业务部门要搞好协调,确保参观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巧借外力抓落实。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建立具有一定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要走招商引资之路,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主动与域内外客商和科研院所联系,恳切洽谈,以我们的诚心打动他们,以我们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使他们在资金、技术和项目投放上向兰西倾斜,为我所用,实现共同发展。

  5、检查指导抓落实。农委、畜牧局要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的畜牧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开展畜牧工作的经验用以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确保畜牧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各乡镇分会场会后要组织分组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及贯彻落实意见按归口划分,于9月23日前报到县委办和政府办。

  同志们,这次会议即将结束了。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经营理念,以凡事讲效益为落脚点,不断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全县畜牧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濮阳县是河南省在平原地区的农业大县,它是农牧结合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大约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的38%左右。为提升地方畜牧产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发展,濮阳市也希望合理利用固有资源优势,破解传统发展难题,在新形势下努力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吸引更多养殖户加入技术培训活动中,改善地方农业经济,促进民生,加速地方畜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2018年,濮阳市畜牧类肉、奶、总产量达到49.5万t和19.2万t,相比于2017年增长8.1%和6.8%,在全省畜牧业综合排行中占据第3位,整体发展快速且平稳。在如此背景下,濮阳县还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大力引入并推广养殖技术,确保地方养殖户都能深入学习新技术,扩大畜牧产品生产规模。2018年,由濮阳县政府、县饲料有限公司以及县畜牧兽医局联合承办了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的办班目的为加强濮阳县的畜牧现代养殖技术,提高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并为县内畜牧产业发展找到创新关键点和突破点。在经过1年的实践摸索,县内已经初步建立体系相对完善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如以生猪品种改良为基础的基层良种繁育体系,它希望全面完善包括濮阳县、乡、村在内的三级畜牧养殖医疗科技服务团队,并建立一批具有高辐射性和强带动力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场。结合濮阳县地方的饲草饲料开发利用与林草林牧结合示范工作,培训班也全面开展面向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养殖户个体的饲料配置现代化养殖技术体系,希望实现地方畜牧科学养殖水平有效提高。还以生猪为例,保证地方生猪良种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出栏率提升到108%以上,养殖科技入户率达到78%以上,实现科技畜牧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优化,带动全县畜牧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目前濮阳县已建立符合现代化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培训模式,如“生猪150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模式”及“肉禽165模式”等。当地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可根据所学习知识内容与现有资源进行畜牧养殖规划建设,县内更鼓励大规模畜牧养殖场开展建设工厂化畜牧养殖流程及无公害养殖模式体系,有效帮助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相关企业快速走上正轨[1]。

  濮阳县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从整体分析,其培训体系还稍显稚嫩,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改正。第一,县内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基层的师资力量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当前已有的师资团队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它明显存在师资体系老化、无法跟进现代化信息时展节奏的现实情况,面临发展前景尴尬。而年轻技术人员又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而无法带动培训体系建设。青黄不接可以形容当前濮阳县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现状。第二,濮阳县政府面向基层所提供的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实际上县内当前大量的培训经费均来自于社会公益事业,但实际上这一经费数量远无法满足县内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的发展建设。专项培训经费的不足也导致目前县内的培训班发展建设节奏缓慢,在引入大量技术资源中无法合理运用,导致县内农业资源损失和农业人才流失。第三,濮阳县基层严重缺乏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仪器设备,这导致县内培训机构也无法达到培训目标。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濮阳县这一硬件方面的缺失导致畜牧养殖创新技术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同时传统教法也让大部分养殖户对参与培训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培训模式太过单一、培训内容相对匮乏,许多养殖户不得不远赴外地学习技术,再次导致畜牧养殖户的向外流失[2]。

  近年,濮阳县一直致力于强化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发展,构建培训机制,着力解决培训经费紧缺、培训内容匮乏、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等等问题。文中也提出若干建议,希望有效助力当前形势下濮阳县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的快速有效发展。

  首先,濮阳县要不断强化领导职能,注重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的思想认知提升。濮阳县就应当解决最为棘手的经费不足、培训设备不到位等问题,县内需要从体制上破除基层上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只有兽医、只有监督人员,没有技术人员的不平衡局面。要在全面均衡丰富人技术人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宣传,实现市场引导拓展与行业利益有效驱动,通过培训体系的建设不断宣传科技培训体系,鼓励、动员农民参与到畜牧技术培训活动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化的畜牧养殖技术学习与应用氛围[3]。

  濮阳县必须思考如何改进培训方式,可充分结合深入细致调查基层养殖户及规模化养殖场,了解养殖户的真实诉求,进而通过调查反馈信息明确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培训平台建设的盲目性与屈从随意性。在2019年,濮阳西江也提出“畜牧养殖技术阳光培训工程”的主题项目,希望结合畜牧养殖技术与社会劳动力转移优化突出培训重点,充分借助县内已有的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培训实际带动能力强化。资源大力整合,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成立濮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内建立多个拥有中级职称评定标准的专业培训技术组和现代畜牧产业培训组。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要建立委托培训模式,根据新模式统筹规划,制定培训计划与内容。再者统筹安排培训人员,集中授课,针对不同养殖户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最后邀请专家座谈,在县内传授现代畜牧养殖新技术、新理念。

  最后濮阳县地方政府必须加大经济投入,提高养殖户的培训积极性。县内政府要将畜牧养殖技术经费项目列入到公共财政预算中,并做到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体制建设,保证地方养殖户培训进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机制轨道当中,实现政府投资盈利、养殖户接受资助盈利的双赢发展局面。

  本文针对当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与甘肃省和青海省相邻,位于北纬3538~4336,处于优质牧草生长的纬度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拥有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草原,因此,当地的畜牧业不仅发达,而且还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巴音郭楞地区虽然畜牧业比较发达,但是目前当地普遍存在畜养的牲畜品种单一,牲畜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生产母畜数目少,畜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大规模的畜牧厂较少。当地畜牧业没有形成完整优质的产业结构,缺乏全国知名的乳制品和肉制品品牌和产业,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不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此外,当地的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且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而且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低下,这些都导致当地的畜牧业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新疆牧民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畜牧业生产时还是以传统的经验为主,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畜产品的产量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当地牧民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得产品只能在当地小范围的流通,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且当地的市场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不健全,畜产品市场还很不完善,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不利于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2]

  疾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牲畜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地畜牧业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就目前来看,新疆地区由于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普遍存在各种技术、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致使当地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滞后。另外,当地很多私人中小牧场相互之间比较独立,牧区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牧区社会化程度低,影响了当地牧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目前新疆地区家畜品种的良种程度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来说要低30%以上,严重制约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引入优质的畜禽,继续加强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大力开发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畜牧业发展的长久性和持续性,实现现代化生产,从而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3]

  要想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新疆地区畜牧业的产业化机制,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畜牧业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从当地的生产实际水平出发,建立多样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多种生产方式融合起来,丰富畜牧业的内涵,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良性的发展。

  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在放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草场浪费严重,破坏土地等环境问题,使得土地的沙化形势日益严峻。改革原有的畜牧业形势,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畜牧业发展中,要时刻关注对环境的保护,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效的保护草原生态的体系。加强当地畜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推进畜产品的流通,同时鼓励牧民定居,建立大规模的适应时展的新牧场。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畜产品份额,当地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健康养殖,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形成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大大提高当地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利用规模化优势降低乳制品和肉制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增强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畜牧业生产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1]买尔买提萨依兰.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5(S3):22.

  [2]朱丰华.新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105,107.

  畜牧业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畜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逐步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高档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增强竞争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谁的单位成本低,质量安全水平高,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 25 个大幅增加到 410 个,一些新兴生猪生产国家和地区也悄然崛起,与我们争夺市场份额。从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要求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奶制品、鸡蛋等畜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人类健康,成为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便成当务之急。

  新疆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十一五”以来,兵团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粗放、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团场畜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产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已经成为兵团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并呈现出现代畜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面对入世和畜产品市场以及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兵团畜牧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仍表现突出,畜牧业对团场经济和职工收入的贡献率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兵团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各畜种优势区域布局,依靠乳业集团和肉制品加工集团,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完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到2015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畜牧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实现倍增,总体规模养殖水平达到5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但是目前团场对现代畜牧业认识还处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关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何结合兵团和团场实际,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加强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加强畜禽良种建设,进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把生态保护、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结合起来。在当前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产品的价格低迷,劳动用工及成本上涨,农业发展已处在一个发展瓶颈,难以提高单产的情况下,推进畜牧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效、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团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因此,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这一关键命题开展深入研究,对实现兵团畜牧业倍增的目标,优化畜牧业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十分必要,同时对促进兵团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为兵团和团场决策、制定政策促进畜牧业提供参考价值。在掌握大量团场畜牧业现状资料基础上,选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提出团场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战略构想和建议。构想和建议都是根据团场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地方特色和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如团场畜牧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中如何促使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升级和加大专业要素促进团场畜牧业结构发生变化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兵团和团场进行展战略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理论意义。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运用一般战略理论来构架文章的体系,同时结合产业的特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把团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构建团场畜牧产业竞争优势来进行研究,使文章在理论体系上和以往研究发展战略上有新的角度和视野,作为理论上的尝试,为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模式。

  现实意义全面系统地认识团场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团场畜牧业的基本状况与全国和全疆水平的比较,团场畜牧业发展条件都作了比较详实的介绍,并区别不同畜种分别作了系统阐述,对团场畜牧业情况多个角度作了分析,对全面掌握兵团团场畜牧业的状况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本文以第五师八十四团为例,结合兵团实际情况,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对畜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畜牧业发展特点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可以作为指导畜牧业生产的措施和方式。本研究拟通过对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后发优势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查,分析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前向联系、旁侧联系以及后向联系及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后发优势的分析对比,结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寻找制约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找出兵团畜牧业后续发展中应具备的能力和基础。找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保障兵团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畜牧公司距离博乐市较近,交通便利,地域广阔,温度及草场环境优良,为牛羊养殖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怪石峪风景点相邻,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占地250亩,现有圈舍54栋(计划2014年新建圈舍15座左右)总面积7074平方米,饲草料库1栋,总面积418.5平方米,堆草场2000平方米,配套有兽医室、配种间、饲料粉碎设备等。

  有天然草场总面积80.41万亩,其中:平原荒漠草场和平原荒漠草甸草场(春秋草场)38万亩;山地草甸草场(夏草场)7.4万亩;山地荒漠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冬草场)35.01万亩。苜蓿饲草地14200亩,以及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为养牛羊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牧户225户,从牧总人口892人,从事牧业劳动力人口541人,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职工117人,全部分布在团场58公里的边境线上,肩负着牧业生产和护边的双重职责。

  天然放牧养殖基地:以畜牧公司为中心,发展优质畜牧业养殖基地,进行牛、羊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建成独特的优质牛羊基地。

  规划引导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设施养殖主要为建设大型的养殖基地,将牲畜集中进行饲养,以牛、羊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和圈舍的建设。以推进畜牧业饲养方式转变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支持建成一批养殖大户、规模化饲养场和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利用畜牧业天然草场优势,计划发展羊5万只。及我团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打造“牧家乐”,将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另一重要途径。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传统畜牧业、放牧养畜延续上千年历史,使牲畜头数的增长,草原面积锐减和草原沙化退化的原因,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原矛盾十分充分,解决这一症结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舍饲养畜。舍饲圈养不是简单的把牲畜圈起来,而是要充分考虑牲畜的生活习性,通过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实现精养增效。

  第一,加强棚圈、运动场、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解决牲畜日常饲养、生产接羔和保育工作,才能解决好牲畜住的问题。

  第二,加强秸秆转化力度,推进人工饲草料的种植。在饲养方式转变中,解决好饲草料是舍饲养畜的先决条件,我团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玉米制种、常规玉米、冬麦等秸秆作物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能充分保证本团的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 “既种又养,以农养牧”的思想,为舍饲养畜创造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为进一步增加牧民收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与饮食文化,加快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牧家乐。一是民族风俗文化历史悠久;二是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美味可口;三是民族娱乐文化精彩无限;四是84团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游客避暑游玩的好地方;五是84团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博乐市9公里,是游客往返必经之地,可谓游客中转站、休息室、加油站。

  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心是目前84团新建的农、牧、副、织产品商务交易平台,是84团成立的一家辐射全团面向全师的以新疆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品交易平台。

  依托84团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闲气候、生态环保的绿色空间、民族文化浓郁,特色民族餐饮的牧家乐、环境优美,菜系丰富的农家乐,在原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注入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带动我团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产、供、销、消在交易平台的全方位对接,力求通过舒适的旅游环境、规范的交易规则和过硬的商品质量的优势,为本团特色产品交易双方构建一个具备集旅游观光、餐饮购物、产品丰富,质量过硬,方便快捷的现货交易场所,全面助推84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于不善于经营、管理、养殖、且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牧民职工,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牧民职工进入我团设施农业及昆虫养殖场、厂、烘干厂、建筑行业等企业,或从事畜牧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经过系统、科学、专业的培训,使分流人员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脱贫致富创出一条新路子。

  将我团原有“脏、小、乱”小型养殖户进行拆除、淘汰,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场进行统一管理、运行、销售。在原有达标的6座养殖圈舍的基础上,2013年新建48座标准圈舍,2014年扩大规模再次新建养殖圈舍15座,共计69座。

  第一、依托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厂,积极发展特色牛、羊养殖。

  第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牧民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从传统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牲畜产能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牲畜养殖模式从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实现“促进牧民增收,实现人、畜、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链价值链的打造,一条龙的发展模式。1、标准化养殖,真正“抓住”肉食品安全的“根本”,确保肉食品安全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2、通过本团优良的草场资源及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形成合理行业集中度,通过“以农养牧、以牧帮农”的合理、安全、高效、绿色产业循环。

  第四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84团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升级提出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带动引领周边区域畜牧业发展,研究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分析畜牧生产面对的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保证畜产品品质安全是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根本,提出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三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在体制上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业企业和职工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发达的相关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畜牧装备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五是调控管理战略。团场有责任调控、扶持、引导、保护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条件,行政手段进行辅助;通过加强对畜牧业投入进行扶持;引导职工进入市场;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第一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很少,主石刀,石斧、石磨棒、化早期要为草本花粉,其磨石、骨镞、骨凿、1:0.45:0.36

  第二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石斧、石凿、石刀、化晚期少量的胡桃和漆等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石纺轮、砍砸器、石1:1.29:0.33、藜花粉增多,约矛形器、石镞、角锄、占全部花粉的70%骨刀、骨镞、骨匕、以上。骨针管、骨针、陶垫。

  第三段相当夏早期草本蒿、藜花粉继生产工具中石器、骨续增多,约占全部器、陶器与前段相差1:1:0.27花粉的90%以上。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第四段相当夏晚期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生产工具数量。种类、耐寒的云杉、桦、制法与前段无明显1:1.15:1.15榆等,以松、桦针别,骨镞、纺轮的数阔混交林为主。量较前段增加,铜器仍为小件工具。

  第五段相当商二里木本以松、杉针叶石器中除细石器与石岗文化阶段林为主,草本蒿、斧、石刀,其它种类藜花粉约占全部花都有所减少。骨镞的1:1:1粉的93%。数量有明显增加。铜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铜刀、铜镞、铜鍪、铜护牌、铜项饰等大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线]。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