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大摩娱乐/大摩注册\官方代理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22 12:45   

  大摩娱乐/大摩注册\官方代理平台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甘孜州理塘县——打造牦牛全产业链 让“高原之舟”成致富之宝

  (叶强平 记者 杨琦)“现在的牦牛生活条件好哦,不但住上了现代化圈舍,还吃得好,再也不用担心雪灾和缺饲料。”冬日的康巴高原天寒地冻,但在理塘县禾尼乡牦牛产业园内却温暖如春,牧民洛泽仁一边开着自动撒料车为圈舍内的牦牛补充饲料,一边对记者说道。雪山下的理塘牦牛理塘是全省草原畜牧业重点县,拥有552.3万亩草地资源,全县牦牛存栏达23万余头。虽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当地牦牛产业发展受诸多方面制约,很长时间里都存在着养殖周期长、见效慢、出栏难、无法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等发展难题。2021年,根据国家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部署,杭州市钱塘区“牵手”甘孜州理塘县,开启了“塘塘”协作的序幕。“为破解牦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我们入驻理塘后,经过实地调研,把牦牛全产业链的打造作为产业援川、牧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发挥对口支援优势,补齐短板。”杭州市钱塘区挂职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叶小明告诉记者。两年多来,钱塘区对口支援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在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投入资金4250万元,实施牦牛圈舍及检疫用房、高原优质牧草基地、大数据中心、精深加工研发中心等一批浙江对口援建项目,积极打造“高原牦牛从头到尾”全产业链,创建了以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龙头的联农带农致富新模式,并成功入选2022年第三届全球优秀减贫案例。立足资源禀赋变“靠天吃饭”为全流程现代化养殖11月下旬,在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浙江省援建的8000亩高原优质牧草基地里,成片的燕麦草一望无垠,牧民斯郎泽仁背着多功能割灌机,忙着和大家一起收割。“又是一年丰收季,牧草基地每亩产干青草3000多斤,是天然草场的10多倍,再也不用担心牦牛越冬度春的饲草问题了,感谢浙江亲人。”斯郎泽仁感慨地说,“以前养牦牛靠天吃饭,牦牛到了春冬两季很容易‘掉膘’和死亡,我们的收入也会大大减少。所幸这样的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浙江省援建的高原优质牧草基地“不仅要解决牦牛饲草问题,还要彻底改变牧民过去防疫无规程、牲畜不改良、养畜不出栏的传统养殖局面。在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我们推动牦牛产业园区实行现代化管理,实现牦牛养殖从分散游牧到集中规模饲养、科学管理、有序出栏的转变。”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走进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牛舍恒温恒湿智能化管控、自动撒料车、终端数据科学喂养等让记者大开眼界。牛舍内每头牦牛都带有一个智能终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以及后续的疫病防控、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与信息化管理。“目前,园区建成规模达12万亩,核心区覆盖3个乡(镇)22个村,规模养殖牦牛4.89万头,年出栏1.33万头。”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周斌介绍道,通过开展牦牛本品种选育,推广“牧草—养畜—有机肥—牧草”种养循环和“六统一”养殖模式,园区的养殖规模和出栏量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园区通过引培鹏飞牦牛等4家龙头企业,进行工厂化集约养殖,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针对牧民增收模式单一、无法有效拓展市场等问题,理塘县创新实行“园区+集体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电商平台”带动模式,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牧户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新机制。牦牛住上“现代化”圈舍“一头牦牛一年支付500元代养费,今年园区已为牧户代养了400余头牦牛,这些牧户合计平均年增收达20万余元。这已经成为牧户增收的一种固定模式。”周斌向记者介绍道,集体经济专合社还将产业资金通过基金形式投入牦牛园区入股分红,年均分红50万元。禾然尼巴村、卡灰村等两个村直接受益分红,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在钱塘区对口支援下,理塘县的牦牛养殖变“靠天吃饭”为全流程现代化养殖,多重、稳固的收益,既带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确保了牧民持续增收,让当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精深加工推动“土特产”变身“新时尚”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全身都是宝,养殖只是发挥牦牛价值的第一步。近年来,理塘县确立了“高原牦牛”为主导产业,牦牛产业基本形成全产业链开发,但牦牛精深加工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甘孜州牦牛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落户理塘“为充分挖掘牦牛产业的附加值,今年以来,全县围绕打造牦牛全产业链,积极推进以产品研发、销售团队组建为核心的牦牛精深加工产业生态建设。”理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牟晓光表示。今年3月,甘孜州牦牛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落户理塘县。该研发中心将在牦牛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提升牦牛产品附加值上提供服务,为理塘牦牛全产业链打造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奠定坚实基础。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相关工作人员多次与工作队、销售公司围绕牦牛精深加工开展考察研究,并前往浙江海宁皮革行业协会及皮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积极对接国内牦牛皮相关设计、鞣制、产品销售单位和学者专家,寻求相关研发和技术支持,为牦牛皮精深加工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找到方向。目前,研发中心基于牦牛皮材料特性和开发牦牛皮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已完成4款不同风格牦牛皮革研发,并引导性开发了皮带、公务包、商务包、男女休闲包、皮偶、潮玩包等24款牦牛皮具产品及11款牦牛角文创产品。理塘牦牛肉系列加工产品同时,为进一步延伸拓展牦牛产业链条,带动牦牛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理塘县成功引进四川福熙贸易有限公司的团队,成立四川省甘孜州安向特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牦牛皮革销售,在理塘县城4A景区——千户藏寨打造了亚克甘孜牦牛文创产品体验店,并于今年9月开始试营业。“牦牛系列产品很有特色,游客比较喜欢,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该牦牛文创产品体验店负责人杨士建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计划在318国道沿线打造牦牛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利用中欧班列,把牦牛产品推广到欧盟市场,力争三年内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牧⺠增收240万元。通过精深加工,如今,理塘县已开发出系列牦牛肉产品,各种牦牛乳制品,以及牦牛毛、牦牛绒加工出的各类日用品,同时还开发出系列牦牛皮具产品和牦牛角文创产品。用牦牛皮制作成的公务包据甘孜州牦牛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心还将结合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开发出更多的牦牛文创产品,创新数字赋能,打造特色品牌,让理塘的“土特产”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时尚”。“日前,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此,我们将围绕‘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目标,充分发挥‘浙甘’对口支援优势,继续做足牦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让‘高原之舟’真正成为致富之宝,助推理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叶小明表示。(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谭雪 记者 刘金蓉 文/图)12月25日,在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交易大厅内,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三组两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通过公开拍卖方式,以222.99万元的总价成交。据悉,这是德阳首次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标志着德阳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德阳市自然资源局、什邡市自然资源局、什邡市蓥华镇等相关同志参加此次拍卖。拍卖会现场据介绍,此次出让的两块宗地,出让面积共19.91亩,出让期限均为50年,竞买方用于开展食品制造业(山泉水生产项目)。该两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成功入市,在全市“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企业项目落户农村打开了通道,将为集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据了解,什邡市是新一轮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试点区,德阳市以此为契机,着力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体系,全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什邡市积极抢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机遇和时间窗口期,成立工作专班,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深度参与,制发了试点工作方案,市县两级建立了协调机制,扎实开展村规编制、确权登记、调查摸底等前期工作,制定了系列入市配套制度,为入市工作的具体开展夯实了基础。“下一步,在充分尊重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什邡市将最大限度发挥试点示范效应,继续探索盘活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开入市,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相关负责人说。

  (王清 吴敏 记者 常艰)眼下,正值一年中竹子韧性最好的时候。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许多竹编企业正忙着制作竹篾,方便来年编织竹编产品使用。“这段时间做出来的竹篾可以用一年,因为竹篾不招虫蛀,所以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赶着做竹材料,用工量也非常大。”眉山市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邵晓玲说道。企业需求订单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用工问题。云华竹旅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周边的村民进行短期培训,以“公司+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和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建立定向销售机制,实现“订单编织”上连市场、下挂农户,促进农户灵活就业。“在以前没有学到竹编手艺的时候,只能做一点农活,没有额外的收入。听到云华竹旅在招人,我们就来培训,学习后可以居家就业,在家既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能编竹编给家里面增加一些收入。”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村民汪秀华开心地说道。“对公司来说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零工招聘灵活,可以及时补充人手,减轻了用工压力。”邵晓玲说道。云华竹旅所在的青竹街道兰沟村是中国竹编第一村,竹编企业多,用工需求量大,然而就在前些年,这里却面临“企业有活招不到人、村民想干找不到活”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依托《眉山市零工市场建设方案》,兰沟村率先进行了建设零工市场的尝试,以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为平台,向村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并每年定向安排相关竹编培训,针对竹编的编织特点,创新推出居家灵活就业。兰沟村村民方玲就是第一批居家灵活就业人员之一。“公司给我们提供材料,我们自己拿回来制作,一天编四五个,时间比较自由。一天能挣到100多元钱,很不错。”方玲说道。农忙在家干、农闲居家做。在双向奔赴中,企业和村民各取所需。同时,兰沟村还以村劳务集体经济公司为依托,向本地村民发布附近公司急需的用工信息,让村里的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青神县建成投运智能化零工市场,在零工市场配备自助服务终端,同时开发“就业青神”小程序,在零工市场开展了9场招聘活动,提供300余个岗位,有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下一步,我们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青神县人社局人力资源和培训岗负责人韩斌介绍,在线上,他们将进一步优化小程序“零工市场”模块,方便年龄偏大的群体使用;在线下,他们将加大零工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有就业欲望的群众顺利找到工作。

  (刘旭 记者 侯东)12月24日,记者来到广元市朝天区中子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宣河基地,只见油菜苗和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几名村民正忙着在地里锄草。放眼望去,整个园区田成方,地成块,一派现代农业新气象。据了解,中子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0000余亩,核心区面积3500亩,主导产业为水稻和油料作物,总体布局为“一带两心三区”,即:潜溪河粮油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油加工储运中心,宣河新品种水稻种植区、中子稻果鱼种植区和转斗铺油料种植区。“建设园区,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不仅耕种方便了,还提高了生产效益。”宣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碧芳说,自从建立了园区,她家的5亩土地实现了全链条发展,从种植到收割、售卖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一条龙”服务,完全不用自己操心。记者了解到,在打造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之前,中子镇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漫步田间地头,一条条沟渠纵横交错,好似一串串在田野里跳动的音符;一条条平坦的机耕路把农田分割成整齐的方块,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图案。“改造之后,耕种十分方便。”据中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中子供销社建成农事服务中心和机械化育秧流水线,在园区实现耕种防收全流程机械化作业,还提供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益。“以前一亩地要忙活一上午,现在机械化耕种,10多分钟就搞定了。”来到中子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宽阔的房间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农机,有玉米播种机、育秧机、旋耕机等各类设备。一旁的农资仓库里,堆满了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果蔬烘干、粮食烘干等成套设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将粮油生产、加工、销售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是中子镇打造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一环。目前,该园区建成了粮油产地初加工中心,配备了烘干保鲜、初加工设施设备。在七盘关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设备先进的粮油加工储运企业,开发出了云廊香源、涪田香米等一系列加工产品。转南村电商小镇成为全市第一家依托高铁建成的线上销售实体,粮油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健全,渠道畅通。同时,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或小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合同、保底收益、集体经济参与等方式,带动80%以上的农户种植粮油,就地参与粮油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充分。据统计,该园区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机械化率82%,粮油初加工能力2万余吨。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有休闲农庄1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56家,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95%,带动粮农3000余户,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2万元以上。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12月25日,由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办,宜宾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承办的“多彩宜宾、产城融合”四川省2023年个私企业特色农副产品展销活动在宜宾市翠屏区举行。活动现场据了解,此次展会旨在通过办好一个展,带活一条链,为全省农副产品企业打通供给与需求、流通与消费链路提供重要平台。同时进一步优化消费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效引导消费和投资,释放内需潜力。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办公室副主任郭建军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周学宇,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秘书长张涛,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副秘书长王昕,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宿斌以及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此次大会。周学宇在致辞时说,全省农特产品发展态势喜人,目前已有25个产品入选 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有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等30个区域公共品牌、道全老坛等46个企业品牌、“东汉”牌醪糟等78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23年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展销会的举办,为特色农副产品开拓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是企业、经销商交流合作的好机会。展销会现场宿斌在致辞时表示,宜宾近年来立足“放管服”改革,探索推动“标准化+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成功实施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省”联创营商环境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新增经营主体9.8万余户、居全省第3位,总量51.23万户、居全省第3位。据了解,宜宾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持续加强民营企业服务,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形成了数量大、活力足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态势,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增加就业、推动创新贡献积极智慧力量。展销会现场记者注意到,本次展销会占地1500平方米,设展位100个,来自全省21市州(各区县)95家食品企业以及省外5家企业参展,包括米、面、粮油、食用菌、茶叶、水果、熟食、预制菜等省内外地方特色农产品共80多种。此外,展会还邀请了美团、京东、爱库存、阿里巴巴以及盒马鲜生等平台企业参加展销,为广大商家拓宽销售渠道。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展览展销会并围绕“数字化赋能个体私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交流。

  (衡欢 记者 李国富)“咱们本地种的脐橙酸甜可口,果肉饱满多汁,喜欢的朋友赶紧点击下方小黄车购买……”近日,在西充县莲池镇天兴桥村,一场精彩的农产品直播正在进行,中共党员程垚和团队伙伴们在镜头前详细介绍西凤脐橙等本地农产品,直播间“刷屏”不断,众多网友下单购买。程垚(左一)正在直播在直播现场——天兴桥村“天兴桥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柑橘基地,只见“直播间”搭设在果园内,四周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子,程垚和团队伙伴们有的摘果、有的展示、有的试吃,直播销售有条不紊,村民们忙着采摘、挑选、包装,现场一片繁忙。据了解,程垚是西充县莲池镇村民,同时也是四川天兴桥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该公司近年来在天兴桥村发展有机粮油、有机火龙果、有机柑橘等2400余亩,其中1400亩通过有机认证,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额6000余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今年5月,在县委组织部非公委和县互联网行业党委指导下,我们公司成立了党支部,目前有党员10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人。”程垚说,公司党支部与天兴桥村党支部整合资源、相互促进,在党建引领下,公司依托“老疯杨”直播品牌,通过有机农产品、助农直播等热门内容运营,打造“治愈小村”,收获抖音等网络平台粉丝累计1200余万人。同时,该公司放大“网红流量圈”,深入开发风情民俗、文创集市、传统工艺等综合旅游项目,积极举办油菜花节、女神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旅游,助力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乡村振兴。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四川天兴桥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只是该县互联网行业成立的党支部之一。近年来,西充县聚焦互联网行业党员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切实加强互联网行业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直播行业“网红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网络直播行业党建工作路径,筑牢“最活跃地带”党建堡垒,以党建聚力互联网“直播间”,增添乡村振兴“云”动力。截至目前,西充建成非公“红立方”党群服务中心3个、“红色e站”6个;创新建立党建工作“3+e”结对机制,派驻企业党建指导员11名,常态化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建立“部门+行业(属地)”协同共管机制,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党史故事”“乡村振兴”等主题党日活动,增强直播从业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万名主播训练营”“短视频训练营”等主题培训班6期,培训主播人才2000人次,扶持互联网行业创业团队15个,帮助其贷款1000万元;定期举办“主播助农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一批本地头部主播、外地直播电商机构带货西充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西充县委报道组供图)

  腾跃 李强(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第七批结对帮扶工作队提供)在甘孜州九龙县高级中学,有一支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帮扶支教队伍,由7位老师组成,平均年龄51岁。通过“组团式”教育帮扶,九龙县高级中学今年高考取得好成绩,本科录取数同比增长27%。这是青白江区帮扶九龙县的一个缩影。两地携手,续写幸福答卷。2023年7月,我省新一轮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工作全面启动,成都市青白江区第七批结对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20名队员来到九龙县开展工作。今年以来,青白江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293万元,引入各类社会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3个。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在全力助推九龙县产业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着力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方面实施对口帮扶,全面深化全域结对帮扶工作,持续拓展对口帮扶成效,不断提升九龙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9月,青白江区教师王怡静在九龙县中学“青白班”讲课。凝心聚力 实施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备课,认真分析比较各类教法的优缺点。”在九龙县高级中学,来自青白江区的支教教师赵波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编排,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帮助他们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努力,赵波老师所带班级的整体成绩进步明显。在教育帮扶中,教学只是一方面,另外一个途径是培训教师,促进教师提升能力素质。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梳理出来、传授出去,成为帮扶教师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师带徒、办讲座、云授课等形式,“组团式”帮扶支教团队助力培养九龙县骨干教师,促进九龙县高级中学办学水平稳中有升。教育帮扶工作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今年,青白江区选派22名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的教师到九龙县开展支教工作,他们不仅为当地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还与当地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问题,通过教育帮扶,促进九龙县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助力九龙县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青白江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0余万元,实施九龙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信息技术现代化多功能厅建设、九龙县高级中学操场改造等8个项目,九龙县教育保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聚力教育帮扶的同时,青白江区在医疗帮扶上同样用心用情用力。今年7月16日,九龙县八窝龙乡86岁的张婆婆因突发疾病被送入九龙县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张婆婆患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急需手术。同时,张婆婆还患有其他疾病,为手术带来困难。为此,在九龙县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的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医生李科、汪海波与九龙县人民医院医生吴美蓉共同协作,顺利完成对张婆婆的手术治疗。“这样的手术,以往想都不敢想,感谢‘组团式’帮扶让我提高医技,增强了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吴美蓉说。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组团式”医疗帮扶,聚焦“医院管理、诊疗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四个方面提升,助力九龙县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截至2023年10月,青白江区共派出“组团式”帮扶医疗人才22名,共签订42份“师带徒”协议,培养出妇产科骨干医师3名、检验技师2名、药剂师2名、专科护士4名,缓解了九龙县人民医院缺少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问题。九龙县人民医院先后顺利通过骨科、普外科、消化内科3个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成功创建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健康体检中心。2023年以来,九龙县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多项为县内首例手术,填补了九龙县医疗领域空白。今年9月,九龙美食文化节在青白江区举行。全域结对 持续拓展提升对口帮扶成效11月14日,九龙县三岩龙乡人民政府,一场结对帮扶交流座谈会火热举行,青白江区弥牟镇人民政府率镇商会、相关企业代表,与三岩龙乡就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文化建设、深化全域结对等相关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弥牟镇与三岩龙乡开展结对帮扶,双方将继续在产业、人才等方面深化交流协作。”青白江区弥牟镇相关负责人说,弥牟镇还带来爱心捐赠:为九龙县三岩龙乡、八窝龙乡捐赠11万元帮扶资金。“这次帮扶活动中,我们挖掘企业资源,建立对口帮扶企业库,创新‘党委政府引导、企业长期结对、对口乡镇监管’的爱心助学机制,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现金资助。”结对“送温暖”,守护“大民生”。结对,体现在多个领域——围绕解决九龙县群众与日俱增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协调该区相关单位助力司法所“一所六站点”等功能规范设置、打通数据瓶颈,实现信息资源等共享互通,让九龙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20名队员分别与九龙县委组织部、县政府办、汤古镇等部门和乡镇的20名干部人才结成帮带“对子”,建立“一对一”帮带关系;青白江区与九龙县相关单位签署《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合作和信息共享协议》,九龙县率先完成2023年度支持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升级改造工作。结对,体现在多个地域——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到岗工作后,以党建引领、结对共建等形式,与九龙县4个乡镇、7个村党组织结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群众增收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今年以来,青白江区先后组织区级部门、镇(街道)、学校、医院等51家单位赴九龙县开展全域结对,其中,“校校”结对实现全覆盖;今年9月,由九龙县委县政府、青白江区第七批帮扶队主办的九龙美食文化节在青白江区举行,集中展销九龙县等地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就业帮扶深入推进。“我上班已经3个月,对收入很满意,没想到找工作这么顺利!”九龙县应届高校毕业生乌尼秀兰在青白江区找到第一份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幸福的背后,是青白江区全力开展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岗位推介、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方式,有效促进九龙县群众就业。今年以来,九龙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48人,转移就业7000余人。迈步新征程,昂首向未来。2024年,是青白江区结对帮扶九龙县的第9个年头,该区将持续深入推动全域结对工作,纵深推进产业帮扶、民生帮扶、智力帮扶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助力九龙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行晓艺)12月20日,位于自贡市东部新城的安置房项目云溪家苑小区内,满目的绿化植被、崭新的电梯房令人喜上眉梢,周围还有餐饮、娱乐等配套。“房子修得很快,现在都验收了,明年2月就能来选房。”即将入住该小区的居民蒲云兵充满期待。“我们按照部门职责狠抓安置房建设督促指导,今年已建成高质量安置房7426套,新开工建设6686套,比计划套数增加两倍多。”自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泽明说。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贡聚焦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民生问题,创新安置和小区治理模式,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创新模式,加快安置房建设进程“我们一家可以选两套9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蒲云兵算了一笔账:安置房每平方米4500元,征收补偿款和安置补贴足以用来购房和装修。云溪家苑是自贡创新采用的“限房价、竞地价、定制建房”安置新模式修建的小区。该模式通过公开“招拍挂”出让土地,选择项目业主修建商品房用作安置房。其中,户型、面积、装修标准等都事先明确,由土地竞得者、资金支付主体及征地承办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对安置居民来说,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住上了自己参与设计的新房,享受到了商品房的物业品质。”自贡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吴智说,对自贡而言,一方面可以加快安置房建设进程,解决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能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好安置小区的后续管理。截至11月底,自贡4个“限房价、竞地价、定制建房”地块6300余套安置房破土动工;已交付征地拆迁安置房4482套,完成征集存量商品房入库263套,签订“回购安置房指标”协议5948份。三方联动,延伸治理“神经末梢”为实现从“安居”到“优居”,自贡还探索“党组织+业委会(自管委)+物业”治理新模式。“自从有了‘铸钢驿站’,感觉踏实多了。”12月20日,自贡市大安区铸钢印象小区居民明淑华说。铸钢印象小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超1万人,人员构成较复杂。大安区通过打造“铸钢驿站”善治品牌,提升社区警务治理效能。“铸钢驿站”由小区红色物业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共同引领,统筹社区民警、专职网格员、居民组长、治保委员和物业安保人员等,调动“铸钢老党员义务巡逻队”“铸钢婆婆楼栋长”等10支社会治理队伍,实行24小时错时、错位、重点区域巡逻。同时将社区警务办公“搬”进驿站,实行社区一窗受理、接诉即办、首问负责制度。今年以来,顺龙家苑小区升级“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模式,社区负责人入户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久前,小区一楼下水道堵塞,需要集资进行管网改造,社区党总支调动10余位党员邻里长,集纳居民意见、协调解决难题,下水道管网很快改造到位。目前,该小区已解决业主反映强烈问题13个,督促物业公司整改服务问题35件。

  (夏绿)85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1938年诞生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一路走来,几经更迭,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的全新面貌,成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农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基地。今年,是省农科院建院85周年。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科技革新日新月异。近年来,省农科院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新时期强院建设“十个以”总体谋划,聚焦主题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拥有18个研究机构和1个保障机构,建有海南分院,与市(州)共建12个分院,研究领域涵盖粮油薯、果菜茶、鱼蚕草、畜禽奶、植保农机、信息遥感、智慧农业等80余个学科,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助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育成重大品种1474个。去年,来自省农科院育种团队的“宜优1611”“品香优秱珍”“玉龙优1611”获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特等奖,占特等奖总数的60%。今年,四川首次评选主要粮油作物当家品种,省农科院牵头培育的8个品种入选,占比41.2%。储备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实现“三个一千”重大目标,1515项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等各类奖励;作为第一技术依托单位研制的省主推技术315项,占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总数的64%,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研发重大技术和标准、专利1124项。创新平台建设高位求进。去年3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府种业实验室挂牌运行。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验室将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种子繁育与品种测试、遗传生理与作物互作机制4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中心,实现分子育种从2.0到4.0的跨越。目前,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生猪现代种业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建成投用,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延伸和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重的‘双轮驱动’,才能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一直是省农科院坚持的重中之重。2021年确定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院主题年,2023年再次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为全院主题年。创建全新科技服务体系。打造“总院+分院+区域综合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农场”模式,遴选认定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综合试验站10家,认定培育了750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在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开创川渝合作、“院地企”务实高效合作新局面。今年,省农科院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技市州行活动9次,聚焦地方农业产业振兴实际需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0家单位签订院地企科技合作战略协议,院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服务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全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横向创收9600万元。助推“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今年,省农科院科技支撑全省111个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其中支撑培育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强力支撑市(州)、县(市、区)争创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和工作显著单位,助力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科技支撑国省重点帮扶县及定点帮扶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省农科院结合主题教育启动抗旱保丰收行动和科技“三进三入”等活动,组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等“四路大军”1000名科技人员,深入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助发展产业44个,综合效益17.8亿元。全年召开推广培训会等462次、田间技术指导1500余次,5.9万余人次参加,培育基层农技人员1.2万余人,为实现四川省粮食产量718.8亿斤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聚焦平昌县定点帮扶,去年开展各类帮扶800余人次。今年4月,“天府农科”品牌强势发布,涵盖粮油、果菜茶、鲜花、加工产品等40种商品和服务,助推“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变。“未来,我们将加大全院物化科技产品推介力度,推进‘天府农科’商标扩类和品牌打造,通过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和品质加特色的发展内涵,让‘天府农科’为全院科技成果和物化产品代言。”牟锦毅介绍。一组数据直观看全院科技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全院共搭建了新型复混肥生产、菌种生产、农作物高通量分子检测等30余条产业化平台;建成年产40万瓶的羊肚菌原种、600万瓶的栽培种、年产150吨清香白酒、年产1500吨保水剂等产品线余个,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收益突破3亿元。近两年来,省农科院自主研发新品种全省覆盖率达60%以上,自主研发新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80%,示范推广科技成果234项,推广面积1427.9万亩,累计实现效益28.8亿元。打造“天府粮仓”人才高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离不开科技赋能,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支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省农科院汇聚了一批农业高端人才,全院有高级职称专家580人、博士274人,柔性引进2位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并聘任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四川杰出人才奖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9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2020年,省农科院正式启动“百人计划”评选,共遴选出101名专家,包括首席科学家、领域科学家、青年领军人才。“我们意在进一步培养优秀中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流科研队伍,激励他们弘扬好科学家精神,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牟锦毅表示。为了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去年省农科院正式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确定了十大科技攻关方向和10位领衔首席科学家,任务期为10年,揭榜团队要在10年内完成一系列考核任务。新模式赋予领衔首席科学家最大限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同时还加大了激励力度。对于顺利完成预期攻关目标、产生显著效益的项目,将在成果评价、科技奖励、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揭榜挂帅”攻关任务的核心科研人员还将优先被纳入国、省专家库,优先推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际合作实效增强近年来,省农科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新优科技成果、人才、项目“请进来、走出去”,今年与14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开展引智引才活动30余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15份,执行国际合作项目21个,派出团组11个。主动请进来,接待外国访问团调研考察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新品种展示基地等,省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上取得的成效受到高度肯定。积极走出去,今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受邀出席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第四届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实现有弹性和可持续粮食系统会等会议。扩大“朋友圈”,在省农科院的倡导下,发起成立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今年,举行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55家联盟成员单位参会,选举产生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名单,为成都大学等4家单位授牌,进一步扩大了联盟成员单位。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我们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牟锦毅说,走过了85个春秋的省农科院,将在巴山蜀水的沃野上,继续谱写出“求实创新、兴农利民”的华丽篇章。

  (黄刚 记者 李婷)12月25日,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秋季篇)暨第二届雅安藏茶文化旅游季在雅安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国际茶叶委员会分别为雅安市雨城区授牌“全国优质边销茶基地”和“世界黑茶发源地”。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起点,也是全国重要边销茶产地之一。雅安藏茶以红、浓、醇、陈的独特品质,成为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饮品。近年来,雅安把边销茶的生产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力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省供销社、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专业论坛、项目签约等活动,推动雅安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幕式上,周公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安逸梦温泉项目、雅安七盘·森林里乡村振兴综合开发项目等6个重大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16.5亿元,涉及文旅康养、民宿集群等领域;成都、雅安两地共7家旅游单位签署“最美318”沿线城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新华社记者 姜琳 王优玲 樊曦 郁琼源 宋立崑 翟濯)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越是经济面临严峻复杂形势,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牢民生基本线。岁末年终,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观察到,各地各部门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的务工人员难掩自豪表情;获得高比例医保报销和救助的困难家庭如释重负;在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题的老人露出满意笑容……这一幕幕,交织着温暖和喜悦,彰显着人们最线日,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村民在生产煎饼。近年,新泰市大力扶持煎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真金白银”投入 提升民生温度在位于湖北武汉市硚口区越秀财富中心25楼的武汉市德发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碰到入职不久的沈航。“经过2个月见习后,我9月已通过公司考核并转正。”回想此前错过不少招聘机会,工作一直未落实,沈航坦言当时心中很是忐忑,“来到德发见习,发现前景和待遇都不错,经过双向选择,我们一批应届生许多都留下了。”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武汉市人社部门在607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享受见习补贴,成功留用的学生及其企业还额外享受就业补贴。2023年以来,武汉市仅见习补贴发放就超1128万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放到更突出位置。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社保费率、发放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多措并举稳企业用工、保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12月,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依然游人不断。“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我们渡过疫情三年难关,并一直保持500多名员工规模。今年又获得了人社部门发的14万多元稳岗返还资金。”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经营快速恢复,用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全国仅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资金就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回稳向好和政策红利释放,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住房问题,也是牵动人心的民生大事。“总算能有个稳定的家,不用到处找房住了。”11月23日,四川温江2023年新增公共租赁住房选房大会上,拿到一套两居室入住通知的市民王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女儿放学我就带她去新家看看。”为破解城镇困难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四川省多头发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10月末,全省共筹集公租房63.7万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各项投入不断加大。近两年来各地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超过5200亿元;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正在推进,目前全国城中村改造入库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在新疆喀什,东湖街道、迎宾大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座刚建成的新楼宽敞明亮,工作人员穿梭其间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这个总投资3000万元的重点民生项目,投用后能惠及周边8万居民。“家门口有卫生院,还能使用医保,以后方便多了。”喀什市民热孜叶·尤力达西期待地说。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相比2022年,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2166亿元,增长6.9%;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6亿元、增加50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这份书写百姓福祉的民生答卷,在绵绵用力中向前舒展。聚焦“急难愁盼” 回应民生关切中午时分,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长者食堂熙熙攘攘,一份份营养搭配合理的午餐热气腾腾,老人们仅需花9.9元就能享用。像这样的长者食堂,目前福州已建成528家,惠及61万老年人。“一顿热乎饭是民生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大事。通过创新制度、改革供给,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惠及千家万户。”庆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小玫说。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36地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有所养”,从中央到地方以改革破难题、解民忧。家住广西南宁的肝癌患者李慧,近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进行常规复查、开药。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曾智明在电脑系统里输入通用名“仑伐替尼”后,显示单盒价格为789元。“这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线年在国内获批后上市时,每盒价格约16800元。”曾智明介绍,一般患者用药量为一个月3盒,集采降价后,更多患者能用得起药了。截至目前,国家组织集采9批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约5000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将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450个。聚焦“病有所医”,促进人民健康的改革举措逐步推进。5城市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首轮调价方案已全部落地实施;长护险制度试点扩大至49个城市,切实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张先生正在家人照顾下休养。今年年初,外卖骑手张先生在送单过程中碰到道路护栏摔倒,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做手术等花了4.6万元医药费。“没想到这笔医药费由职业伤害保障全报销了,而且在休养期间,企业按照新规定给我发了1.4万元生活保障费,心里可踏实多了。”张先生感慨地说,“这要放在过去可不敢想。”为张先生解决烦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截至9月末,已有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被纳入这项“新型工伤保险”保障。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逐步放开落户限制,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阶层负担……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顺应百姓期盼,厚植民生福祉。强化民生救助 兜住民生底线天津,静海区台头镇和平村,村民郝汉民家里温暖如春。家中温度计显示:24摄氏度。今夏,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郝汉民所在的台头镇受灾严重,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刚回家时担心冬天供暖有没有保障,不久政府就协调了燃气公司进村逐一排查,确保天然气供暖不受洪水影响。”郝汉民指着家里的壁挂炉笑着说。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确保安全温暖过冬,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要求相关地区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做实做细冬春救助工作,并将资金纳入直达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及时按政策规定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切实发挥资金效益。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月末,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8%、8.5%。上半年全国累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支撑。托底保障,既要有细致的政策安排,也要有便捷的触达渠道;既要有物质帮助,也要有精神关怀。在上海市长宁区,街道主动上门,让困难家庭的孩子成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艺术护照”项目学员,免费学习艺术课程。孩子们“表都没填一张”,在“艺术护照”课堂里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从素描到油画,从西方“印象派”到写意国画……长宁区多位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孩子,周末走进艺博馆感受美育浸润、提高人文素养。小小艺术课,折射了我国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进一步部署多渠道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这张答卷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红碑村会建设得这么美丽宜居。”在12月22日上午举行的“乡村发布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观察活动红碑村发布环节,红碑村村民雷光亮激动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红碑村人,雷光亮见证了红碑村“重生”的全过程。从开工建设到基本初具规模,一年时间里,红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水、电、气、网、路全通,日常生活更加便利,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满满。“以前房子不美观,公路不好,卫生环境也比不上现在。”雷光亮感慨地说,如今村里人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惬意生活了,欢喜得很。现在,他有了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围着村子逛几圈的习惯,“路修好了,灯也装上了,晚上走路都不摸黑。”改变远不止这些。凭借“美院后花园”的位置优势,红碑村吸引了不少人投资兴业、招人做工,许多村民将闲置房屋转租给入驻企业,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还在家门口挣上了钱。“以前大家在外面打工,也照顾不到家里。现在不仅可以回村赚钱,家庭生活还更圆满。”越来越多的游客进村,打电话到餐厅订不到位置,民宿客房也被提前订空……村民们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变化和建设成效,逐渐主动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雷光亮告诉记者,以前听到要转租房子、流转土地,大家还有意见,需要村镇上的领导包户轮流做思想工作,没想到现在都主动争着干,就连他自己也考虑着把在外务工的孩子叫回来。“想研究一下有没有合适的业态可以做,不管做什么,家里总是比外面好。”

  四川举行“暖冬行动”专场招聘暨就业帮扶工作交流展示活动 2万余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裴玉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就业帮扶暖民心,融合发展助振兴。12月21日,四川省“暖冬行动”专场招聘暨就业帮扶工作交流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元(主会场)举行,乐山马边县、达州万源市、凉山越西县三个分会场也同步启动。本次活动,有400余家企业参加,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2万余个岗位。与以往不同,此次招聘活动重点聚焦省内 50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9个欠发达县域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展、会、演、送”等多种形式,开展专场招聘会、培训及创业项目推介、就业帮扶成果展示等特色活动。永安竹编总经理郭志爱向求职者展示竹制品。“通过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对接平台,让广大劳动者就业有支持、让企业用工有保障、让人民满意有提升,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头上!”启动仪式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晓博点明活动宗旨。步入招聘现场,各市(州)精心准备的特色增收展台前人头攒动。“学起来难不?”“有啥要求?”成都市龙泉驿区格致职业培训学校的展位前,中式面点、千层酥、菊花酥等吸引了不少人,20余名求职者还现场加入糕点制作行列。该校校长周佳告诉记者,糕点手艺易学易会、便于居家就业!同样从成都前来参展的永安竹编总经理郭志爱一上午都在忙着介绍自家的竹制品,从小巧玲珑的竹蜻蜓到环保耐用的竹篮子,许多求职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场加我微信的有几十人!”郭志爱告诉记者,竹制品手艺简单易学,很受大家欢迎。内江牛肉面展位前,一拨又一拨求职者围着负责人郑立强询问,一度造成现场拥堵。“早上5点多开始摆展位,忙到中午12点多,早饭都没吃!”首次参加这类活动的郑立强告诉记者,宣传资料、面很快就用完了,当天有超过20名想学习手艺的群众咨询。特色增收展台尽头,就是本次活动的集中招聘区域,省内的50余家企业、单位参加了主会场的招聘活动。“易学易会、入职门槛低,是本次招聘行动的主要特点!”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局长王祎说,希望群众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创业增收。今年51岁的广元求职者贺连志,对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提供的岗位很心动,当场登记了个人信息。“待遇好!工作也不难!”他说。记者现场还遇到了不少青年求职者,谭佳馨就是其中一位。详细了解一家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等信息后,他现场表达了入职意愿。“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谭佳馨十分感谢政府组织的这场活动。启动仪式还举行了就业帮扶基地(车间)授牌仪式等。随后,与会人员前往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参观考察就业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就业局邀请了省社科院刘金华研究员进行了就业帮扶主题分享;成都等8个市(州)介绍了就业帮扶典型案例经验。据了解,“暖冬行动”专场招聘将持续至本月底。活动期间,省、市、县(区)各级人社、就业部门将同步组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深入乡镇、村社,通过“挎包服务队”上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项目、送温暖”服务,收集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实施精细化就业帮扶。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会议从加大推进力度和更加明确重点两方面对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求。下一步,要抓住产业发展关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有力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把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资金、人才、政策等要优先保障。有效就是要尊重农业特点和乡村建设规律,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急需的事情开始,不搞形式主义。”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2003年6月,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如今,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20年来,‘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庞静泊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下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推进工作,各有步调地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稳步前进。朱启臻表示,会议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其重要意义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乡村振兴要有久久为功的精神,不能朝令夕改,搞半截子工程。”他说。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会议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近些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对于此次会议强调“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这意味着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地方特色发挥出来。庞静泊也表示,乡村产业发展各地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延长产业链、丰富新业态。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做活乡土产业,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高效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提升行动,引导各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提升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会议提出,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促进农民增收,最重要的还是推动产业发展,向发展农业多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同时,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确保各项惠农支出精准及时落到实处。”朱启臻说。庞静泊表示,在狠抓乡村产业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还要扩大就业。“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要双管齐下,既充分实现家门口就业、又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一方面,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实施以农民工为重点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会议还强调,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要重点关注特定群体持续增收。”庞静泊表示,聚焦低收入人口、收入明显下降以及支出负担骤增的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切实运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与此同时,不断挖掘收入增长点,帮扶产业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提高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保障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等,促进特定群体持续增收。

  内江市“凝聚金融合力 赋能城乡融合”启动仪式暨资中融资对接专场活动举行

  (记者 毛春燕 李弘)12月22日下午,“凝聚金融合力 赋能城乡融合”启动仪式暨资中融资对接专场活动举行。此次活动是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内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宁出席会议并讲话,资中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冬致辞,内江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周勇主持会议。活动现场周宁表示,希望各金融机构加大同全市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深度对接,在更多领域、更宽范围寻求更多合作;各企业代表恪守工匠精神,支持融合发展需要,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助力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王冬在致辞中代表资中县委、县政府对市级部门、各金融机构、企业家们长期以来对资中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表示,今天的活动是政银企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银企共赢的重要举措,资中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引金融“活水”润实体经济、助推资中城乡融合。活动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唐志红教授就当前经济形势与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专题授课;农发行内江分行、建行内江分行、省农担内江分公司、人保财险内江分公司就金融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专题宣讲及案例分享;各企业代表就项目推动及企业融资问题与参会银行进行了交流讨论。内江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市级部门分管负责人,资中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17家金融机构及30户资中企业参加本次活动。(图片由内江市金融工作局提供)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12月22日,中国资中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资中县委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实施方案》。会议现场此次全会,资中县委全面践行省委赋予的改革试点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聚焦推动“片区共兴”、促进“共同富裕”,以“美乡优城”为重要突破口,衔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任务,专题研究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作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资中县域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艰巨和紧迫。为此,资中县提出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美乡优城为重要突破口,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合理配置为关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产业、要素、设施、服务、治理“五个融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会围绕推进美乡优城,强化产业带动,强化公共服务,畅通要素流动,加强基层治理等重点作出部署。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优先考虑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产业融合上,资中县将坚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突破性发展建筑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注重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村,一体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着眼以城带乡,在要素融合上,畅通农民进城和人才入乡渠道,探索推广“三权分置”整治撂荒地长效机制,盘活利用好闲置资产,拓宽城乡融合发展资金来源。在设施融合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改善和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在服务融合上,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开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行动,增强公共服务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效能的基层治理。在治理融合上,资中县将坚持党建引领强县抓乡促村,推动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覆盖每个村、每一户,加大普法教育、普法培训力度,常态开展干部联系群众大走访,健全完善“网聚民心·畅通民意”双向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深化“警网双格融合”“一村一警务助理”治理改革。

  (记者 杨琦)12月22日,记者从甘孜州农科所获悉,由该所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康青糯2号”“川糯大麦10542”两个青稞品种近日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康青糯2号”和“川糯大麦10542”是由甘孜州农科所青稞课题联合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适宜川西高原种植的糯性青稞新品种,于今年完成非农作物品种登记,12月获登记证书。科研人员田间开展新品种选育“两个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持续提升我州青稞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水平。”甘孜州农科所研究员杨开俊介绍,以科技创新引领青稞选育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青稞产业的提质增效,对促进甘孜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品种是种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为加快培育青稞优新品种,助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甘孜州农科所以服务全州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坚持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步发力,围绕青稞产业,聚焦“保、育、繁、选、检、推”六个关键环节,以品种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支撑,以基地为依托,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育种技术创新,做实“天府粮仓”甘孜文章。成熟的青稞新品种据悉,在国家、省、州科技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甘孜州农科所青稞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在青稞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新模式构建、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先后培育康青系列青稞新品种5个,年推广康青系列品种30多万亩,获授权专利3件,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1部,制定标准9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孜州农科所供图)

  (李晓丽 川经瞭望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12月23日,中国茶产业联盟理事会议暨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启动会在宜宾召开,会上公布了中国茶产业联盟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工作管理办法,并公布了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县(区)试点名单。会议现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乐山市夹江县,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湖北省十堰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会同县,云南省勐海县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县(区)。据了解,整建制推进工作旨在发挥联盟自身优势,调动地方政府、茶叶企业及各相关方积极性,争取政策支持,共同打造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性实验示范平台和先行区,引领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四川是茶叶大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优良、茶文化底蕴深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四川茶产业通过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省茶区抓茶、茶农种茶、茶企兴茶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预计毛茶产量接近41万吨、产值超400亿元,同比分别增加超4%、10%,综合产值超1200亿元。翠屏区生态低碳示范基地作为此次会议的举办地宜宾,有3000多年的种茶史,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中国早茶之乡、 川红工夫故里、精制川茶整体布局“三山一早一红”的特色早茶核心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近年来,宜宾紧紧围绕全省“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战略部署,坚持以茶兴业、以茶富民、以茶传文,将茶产业纳入现代农业“5+2”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推动茶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130余万亩,干茶产量10.58万吨,综合产值340.5亿元,茶园面积、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省前列。在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茶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曾旭看来,宜宾茶产业的发展由数量向品质转型、由加工原料向品牌发展转型、由满足市场向引领市场转型,全面增强茶产业经营生存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发展持续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

  (文兵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近年来,德阳罗江区白马关镇始终坚持以经济稳定增长为首要目标,把以工代赈政策作为具体抓手,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不断激发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增产增效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白马关镇合圣村主要为浅丘地貌,主导产业为青花椒种植产业,现有青花椒产业5000亩,存在灌溉难、出行难、运输难“三难”问题。罗江区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主要内容为整治沟渠4.7公里、堰塘2口,新建蓄水池10口。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解决本村的“三难”问题,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激发乡村致富活力。“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以来,合圣村多次组织劳动技能集中培训,最大限度发挥“以工代赈”“志智”双扶、“鱼渔”双授的功能。项目实施以来,共有680名当地群众在项目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提升了群众劳动技能。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群众监督,提高效率,完善人员退出机制。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收入的增加,当地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村民自建+全过程监督”模式,着力保障施工效率。由于报名务工群众人数众多,务工需求量大,难免出现窝工现象。为有效避免窝工,合圣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探讨完善退出机制,制定窝工人员退出方案,由务工群众相互监督,对工作积极性差、对施工质量和进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工人实行一次谈话、二次警告、三次退出施工队伍的管理措施,在充分保障务工群众利益的情况下,提高施工效率。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合圣村充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从制度层面发挥群众优势,实施优质项目,达到群众增收目的,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记者 李长乐) 今年以来,成都东部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围绕惠民富农,联合多部门组成督察小队,采取下田地、现场核、畅举报等方式,核实地力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数据,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有效防止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据介绍,督察小队深入田间地头拉家常,核查田土面积、补贴金额,询问意见建议、政策知晓情况。结合存档资料核实农机购置真实性,“沉”到农户家中进行摸排。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130余条,共计丈量田土47块,察看30户农机购置情况,督察结果均与上报信息相符。此外,通过召开“坝坝会”、专题学习会等,全面宣传举报电话,收集涉农资金意见建议70余个,建立“民意联心台账”,定期“回头看”,实时“问情况、追进度、拿结果”,确保业务部门履职尽责。“我们将持续坚持问题导向,延伸监督基层‘微权力’,以监督涉农补贴为触角,加强补贴监管,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成都东部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