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NRC最新标准解读暨国际猪营养高端论坛顺利召开天富测速网址,9月4-5日,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加拿大JEFO动物营养公司、上海纽崔特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乐达(广州)香味剂有限公司、新农集团上海和畅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纳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利煌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猪NRC最新标准解读暨国际猪营养高端论坛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有近600人莅临现场,加拿大奎尔夫大学范明哲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加拿大JEFO动物营养公司研发总监Dr. Ludovic Lahaye、西班牙乐达集团技术商务总监Dr. Jesus Matas、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教授、新希望六和集团副总裁李芳溢先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ung Woo Kim博士分别做相关主题报告。
会上,加拿大奎尔夫大学范明哲教授首先对新版NRC(2012)对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和营养物质生物利用率及饲料添加剂做了归纳和总结,范明哲教授指出,增加了NE系统的NRC是一个在集约化饲养盒环境控制情况下由家庭管理的配方猪料营养能量。DE和ME 系统应该在猪只饲养环境温度超出它们热中性区时使用。(例如,低于临界温度或者高于最高温度)原始的研究应该继续进行以测量饲料真正的消化率(回肠水平上的细胞损伤和氨基酸,粪便的矿物质),特别是农业副产品饲料,并用于指导由猪饲料配方的做法的全球研究团体和养猪业。最后范明哲教授表示猪营养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有助于下一版猪NRC的完善。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代文作了《猪营养与肠道健康》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整个养猪业的形势、养猪的健康问题,陈教授指出肠道营养决定肠道健康、肠道健康决定整体健康,解决健康问题要从畜舍环境、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合理用药等几方面入手。他还简单介绍了优化营养源和营养水平、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合理加工调制饲料、科学饲养等保护肠道健康的主要营养措施。
加拿大JEFO动物营养公司研发总监Dr.Ludovic Lahaye 在会上介绍了控制猪饲料成本的策略,指出利用外源蛋白酶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外源性蛋白酶会进一步水解饲料中的蛋白原料,外源性蛋白酶会近一步能够提供更多的可消化的氨基酸,补充内源酶不足,从而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改善肠道健康,同时降解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廉价蛋白原料使用比例,从而降低饲料成本,这对于养猪人来说是一个机遇,不过这其中还存在着其他未知因素对蛋白酶的影响,并且在蛋白酶的加工过程中,颗粒大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仍需要摸索,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西班牙乐达集团技术商务总监Dr. Jesus Matas介绍了功能性调味剂――从母猪到断奶仔猪饲料适口性调控的策略。他推荐在仔猪饲料中使用调味剂的理由是:1、可以让仔猪尽早开食,提高采食量;2、可以实现仔猪断奶后更快向保育料的转换;3、可以减少断奶后采食量的下降;4、可以适应新的饲料转换;5、仔猪猪群均匀程度明显提高,断奶后药费减少;6、提高仔猪日增量和采食量;7、保障断奶后肠道健康;8、增加泌乳期母猪饲料采食避免断奶后母猪过瘦,降低二胎母猪综合症的发生;9、利于饲料原料的替换。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教授对NRC(2012)猪饲料成分表做了深度分析并介绍了饲料能值的模型构建。他指出,NRC可以建立针对所有饲料原料的饲料基础成分(概略成分及CHO组分)与总能的普适方程,该研究的回归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是饲料原料缺值项目较多造成的。在按具有某些相同特性的饲料归类为子集时,回归发现,玉米及其加工产品类、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类,饲料基础成分组合,与饲料的DE、ME、甚至NE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对于同一类饲料,具有相同变量的DE、ME回归模型,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明显的关联,而主要的差别在变量项x2(粗蛋白)的系数上,其他系数基本相同;在建立NE回归模型时,将GE作为自变量参与回归,可改善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熊教授最后还展望了能够获得大样本的饲料养分的原始数据,建立理想的饲养养分的预测模型,应该成为饲料营养价值间接评定的方向,也希望NRC能够提供经受起考验的能值预测模型,原则上比提供固定数据的成分表更科学,因为模型反映的数据是动态的,更适合我国千差万别的饲料资源。
新希望六和集团副总裁李芳溢先生带来了关于目前中国养猪生产面临的挑战与机会,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群养的健康管理需要有大数据的支持,但是我们很多养殖户的基础数据是缺失的,李芳溢副总裁采用牧原牧业的观
点说目前疾病是困扰我们养猪的主要问题,不是我们能控制疾病,而是我们反被疾病蹂躏。李副总裁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小规模养殖是未来养猪业的主体,还讲了未来饲料工业的新模式会朝着“1+N”的模式发展,“1”是指把幼龄动物的饲料独立生产,“N”是指根据市场特点可以多点布局,这样能够实现在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ung Woo Kim博士在此次会议上介绍了母猪营养需要的考虑,他指出要根据胎儿和乳腺增长来确定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哺乳期的氨基酸和营养需要,长期的营养需求有出版在NRC的书上,另一方面除了兼顾性思维以外还要根据它们的身体需要、能量储存状况来提供所需要的饲料,应该说,理念不同,它的氨基酸和营养需要量是不同的,这一点在新版的NRC中可能是因为研究比较少所以还没有包含进去。
论坛的最后,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温庆琪博士、新希望六和集团副总裁李芳溢先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ung Woo Kim博士、加拿大奎尔夫大学范明哲教授、加拿大JEFO动物营养公司研发总监Dr. Ludovic Lahaye、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教授、上海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穆玉云博士、广东海纳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岩博士、长沙兴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朱年华博士等几位嘉宾与观众就猪营养的论坛主题进行了交流,现场观众也是踊跃提问。
中国养猪业从粗放的饲养方式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势在必行。在9月11-12日新希望六和举办的猪业高峰技术论坛上,多位拥有丰富猪场实践的专业人士讲解提升猪场效益的实用技术,令在场300多位广东猪场主要负责人大呼“有干货,有收获”。
于博表示,如果仔细研究,最近这15年来,我们把猪养多了,把病原也养多了,我们把猪养密集了,把病原也养密集了。每一次猪价的波动,背后都有猪病的影子。在养猪行业里边,猪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最近两年,猪病流行的特点包括:第一个,猪瘟、丹毒、链球菌等传统流行病的散发,第二个,蓝耳病趋于缓和,但是病变更复杂,第三个,伪狂犬地方流行,阴性场转阳,第三,全程死淘率明显比以前升高,育肥猪死淘率增多。第四个,猪群健康程度降低,增重缓慢,出栏日龄延长。第五个,细菌继发感染多了。
为什么猪病老是搞不定?于博认为,要防治猪病,必须从公猪、母猪入手,不是从产房、保育、育肥去防病治病。我们折腾了十多年,也没把从源头治病的思路给折腾出来。公猪、母猪就是产生病毒的大机器,如果没病,仔
于博建议,猪场可以从提高饲料品质、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猪群流动、改善饲养环境入手,有效预防猪病。他特别提醒养殖户要重视生物防控,特别要严格执行猪场进出车辆,这是猪场与猪场之间猪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他建议有条件的猪场要尽可能做到全进全出,减少不同批次之间的感染,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动物源性饲料,猪场员工最好不要到菜市场买猪肉或者逛猪肉档。
于博表示,猪病没有防控好,关键是整个社会资源没有系统化,猪场要联合,要知道疫病在哪个地区流行。在猪病诊断这一块,猪场老板千万不要迷信任何一个人,包括聘请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必须借助科学的手段。
海波尔亚太区兽医总监曲向阳讲解猪场兽医实践时表示,饲养管理、疫苗免疫、药物保健与现场治疗是很多猪场增强猪群抵抗力的主要措施。至于生物安全,很多猪场认为没用,但实际上,国际育种公司都将此作为降低疾病防控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难执行的措施,必须100%严格落实,才能体现出效果。
饲养管理影响猪群健康的两大因素是营养与环境控制。在饲料的选择上,要确保饲料来源可以信任,同时关注营养平衡,而且品质没有受到破坏,像霉菌毒素不仅来自于饲料原料,还来自于贮存不当,这是需要猪场重视的。在饲料使用环节上,要按照固定的时间严格执行猪群巡栏,最好每天两次,主要任务是保证饲料不结块,堵塞料槽,同时及时清水槽,保障供水。猪场有必要培训饲养员,让饲养员在巡栏时尽可能早地识别出病猪。在环境控制上,猪场应该更加关注温差与通风,合适的温差有助于保障仔猪健康,通风可以排出有害气体,同时降温。但冬天应该注意风从上方进,再慢慢落下来,避免形成贼风,要让仔猪有一个躲避的空间。
曲向阳强调,疫苗免疫的制定与更改不能太随意,必须经过检测确认之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同时建议母猪用的针头应该是3.8cm,而不是2.5cm。同时要重视疫苗免疫的有效性,现在一些猪场非常密集地在免疫,有些没有免疫空间的,用抗生素更经济、更有效。
除此之外,曲向阳还认为,饮水给药存在猪只吸收不均、浪费水及部分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等问题,如果猪吃得下,使用个体给药或拌料给药的方法比饮水给药更经济、更有效。同时,当前国内所有药物说明书用药的计量单位都是ppm,他认为使用毫克每公斤体重更科学,因为ppm是基于猪的采料量占体重的4%-5%来计算,但母猪的采料量仅占体重的1%-2%左右,这会导致不科学药。
王猛提出,PIC在美国跟踪不同品种、不同健康水平的猪场,对5100头后备母猪的第一胎到第五胎产仔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胎产仔数低的,第五胎产仔数依然低,每胎次产仔数高的与低的分娩相差0.4头。这表明,母猪的繁殖力,是由第一胎繁殖率决定的。
曹宏指出,氧化应激来源于自由基,自由基是由正常代谢产生的。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及时清理自由基。一级防御防止自由基产生,动物能不晒就不晒,能不冷就不冷,否则受外界环境刺激,动物体内就出现氧化应激。这时候就会启动二级防御,防止和限制链条的形成和扩大。如果这两级防御都失败,动物体内的脂肪酶、肽酶、蛋白酶等就会试图切除和修复分子损伤部分。
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生长速度,猪只不能及时清除过氧化物,肠道细胞就会损伤。一旦肠道不健康,首要就是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营养素里影响最大的又是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加上磷脂是确保猪皮红毛亮的最根本因素,一旦遭受影响,猪只的皮肤就会变糙,皮肤变得苍白。
曹宏进一步表示,氧化应激会导致小肠绒毛细胞高的死亡率和更新率,几乎看不到染色细胞。大量的营养物质就在肠道里损失。如果猪群总是不长,或者使用同样的饲料,但却长得比其他猪场要慢,就要去看看是否感染亚临床性肠炎。所谓亚临床性肠炎,就是氧化应激引起的,导致小肠绒毛细胞高的死亡率和更新率,几乎看不到染色细胞。大量的营养物质就在肠道里损失,这个比例高达10%-15%,而稀便是此病的第一症状。
曹宏特别建议,猪场要重视水质,及时清粪。如果水质特别硬、pH值偏高,猪喝进去的水会稀释胃酸,细菌就会长驱直入,消化酶也将不起作用,同时碱还会解离胆酸,这两道关口被突破之后,就开始进入氧化应激阶段。这也说明,氧化应激可以通过管理来控制。
曹宏还指出,现在猪料存在蛋白过量的问题,猪只不能消化,但是梭状菌能吃。梭状菌大量繁殖之后,就会穿透肠膜,进入小肠壁、腹腔、肾脏、肝脏等组织,导致出现“僵猪”等情况。因此,降低饲料蛋白含量,同样有利于猪群健康。
新希望六和品管总监郭吉原老师讲解新希望六和质量保障体系。郭吉原认为,原料产品质量波动很大原因在于原料的波动。如玉米,河南、东北、山东玉米质量不同,所含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不一样,储存时间长也会使油脂氧化,影响质量。豆粕方面,同等蛋白含量下,巴西豆粕的氨基酸指标比美国豆粕低。
新希望六和养猪产业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博士分析规模猪场经营时指出,猪场要提高经营效益,首先需要学懂两个重要的现代工业化养猪概念,一个是母猪生产日,用来评价母猪群的效率;一个是断奶仔猪批次,用来评价断奶后猪群效率。
目前新生仔猪流行性腹泻是养猪业的世界难题。一旦感染,一般出生5天内就出现急性水痢,死亡率非常高,最高达到100%,10日龄后有所降低。保育中后期的仔猪感染蓝耳病,出现继发感染也是很多猪场头疼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猪场实现全进全出才是王道,而批次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实现全进全出的根本做法。
他举例说,一个一条龙猪场拥有700头母猪,原来每周断奶30窝,85%的分娩率,每周配种36头。猪场引入母猪生产日的做法,能把产房做到只有一批猪。当转为4周分娩、全场共5批母猪的批次生产方式以后,每隔4周断奶120窝,配种142头,断奶1200头仔猪。这样产房维持28天一个周期,这5批母猪分别为断奶配种批、妊娠5周批、妊娠9周批、妊娠13周批以及哺乳批,同批母猪的分娩间隔是140天。
他将猪场经营的成本结构划分为种猪成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折旧及其他、药物疫苗,按照一头母猪一生产6胎、提供54头上市肉猪来核算,这五大成本分别为2050元、61000元、6500元、6700元、4500元,总产值大约为89100元,这五大成本占比分别为2.3%、68.5%、7.3%、7.5%、5%。
吴珍芳强调,勤耕不如换种。母猪引种成本增加300元,料肉比能降低0.1,那么母猪一生能省下0.59吨料,增效1950元;产仔增加0.5头/胎,节约分娩成本780元;配种分娩率提高4%,增加产出效益780元,共计3510元。如果再通过加强猪场生产管理,产房存活率从92%增至95%,保育成活率从93%增至97%,育肥成活率从93%增至96%,分别可增效益560元、700元、1540元,共2800元。另外,如果猪场绕过经销商环节,直接与优势饲料企业建立合作,每吨饲料价格降低100元,减少母猪(6胎)饲料成本350元,减少肉猪饲料成本1460元,可影响单斤生猪价格0.15元。
FDA此番之所以痛下决心,原因在于美国畜牧业对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美国高达80%的抗生素被使用在畜牧业养殖上。长期摄入“抗生素肉”令人体产生抗药性,每年大约有2.3万美国人因此而死亡。
美国联邦政府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达80%的抗生素被使用在畜牧业养殖上。抗生素进入了鸡、猪、牛和其他肉类动物的体内。但是另一方面,养殖家禽家畜的农民却不需要上报使用抗生素的详情,究竟用了哪几种抗生素、用在什么动物的身上、用量是多少,这些细节都不得而知。
美国畜牧业农民使用抗生素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牲畜少生病;二是帮助牲畜增加体重。根据农民的说法,在大型工业化的养殖场内,牲畜一般都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这使得它们很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而在饲料里添加各种抗生素可以增强牲畜的免疫力。
此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很多农场主发现,经常给牛、猪或者鸡喂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不仅可以降低饲料喂养量,还能实现加速它们增加体重的神奇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这种做法很快得以推广开来。
事实上,整个美国的肉类生产已经被几个巨型跨国公司所垄断,美国超市里肉类产品的标签也许写着不同的农场,但溯其源头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跨国企业旗下的养殖场和屠宰场。这些大型公司垄断了美国的肉类、乳制品,玉米和大豆等产品的生产,决定了美国消费者无论在哪里购买哪些食品,实际上都跳不出这些企业的掌控范围。消费者不仅实际上没有选择权,甚至连知情权没有。
例如,美国的大豆生产主要由一家名叫Monsanto的公司控制,而且全是转基因大豆,种植大豆的农民也被这个公司控制而没有话语权,至于消费者可能连知情权都没有。此外,由于这些企业财大气粗,势力庞大,有时连美国农业部都很难对其生产过程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在现代药学领域,抗生素的使用几乎是不可避免,但是,这显然是把双刃剑。动物经饲料长期采食抗生素后其体内的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然后通过食物链致使人类医学中使用该抗生素时也发生抗药性。过分滥用使得抗生素正在慢慢使得人体产生抗药性,令抗生素失去它的效力,每年大约有2.3万美国人因此而死亡。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兴病原体研究所主任格伦。莫里斯表示,“在今天的传染病领域,人类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在迅速增加。一方面,这是人类滥用抗生素所致;另一方面,人类所吃的肉类中含有抗生素在人体内残留,也是一个原因。
相较于大洋彼岸的欧洲,美国的食品安全政策显得宽松。一直以来,欧盟有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转基因食品、瘦肉精、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非常严格。此外,由于欧洲近年来爆发了数次食品安全危机,欧洲消费者纷纷要求食品生产商提高信息透明度。
上世纪70年代,欧盟就开始暂停批准将几种主要的抗生素加入动物饲料中。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成为第一个不准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国家。从2006年1月起,欧盟禁止黄霉素、效美索、盐霉素和莫能霉素等最后四种抗生素作为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使用。如今,欧盟已经基本实现动物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
根据这份文件,FDA将敦促美国动物药业公司自愿性删除抗生素产品中有关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养效率的说明,今后这些抗生素产品将只能用于给动物治病,且需要接受相关监管才能使用。同时,FDA将给予动物药业公司3个月时间提交有关意愿书,接下来这些公司将有3年的过渡调整时间。
断奶日龄决定了仔猪断奶体重,体重是配制断奶仔猪日粮和制定饲养管理方式的前提,因此断奶日龄是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因素。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可减少疾病垂直传播,但因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限制,该技术在我国养猪生产中应用效果并不理想。2006 年,欧盟立法规定仔猪断奶日龄不得早于28 d。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者也开始重新审视早期断奶方式的可行性,并探讨仔猪适宜断奶日龄。断奶日龄不仅影响仔猪断奶时的应激程度,而且影响仔猪后续生长发育。笔者曾经探讨了断奶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关于断奶日龄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报道不一致,可能与测定时间有关。仔猪分别于21 d 和35 d断奶,断奶后第3 d 绒毛高度比断奶时下降65.3%和4.5%
;但从长期看,断奶日龄不影响断奶后(10 d)肠绒毛形态,但影响小肠功能
。有报道认为,19 d 和28 d 断奶仔猪,断奶后第24 h 空肠绒毛高度差异显著(P0.05),28 d 断奶仔猪空肠绒毛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延迟断奶导致肠道营养摄入减少(母猪泌乳量下降),绒毛生长受阻
。断奶时小肠应激较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断奶导致仔猪采食量骤减,机体生长所需营养供给不足;二是小肠代谢需要大量营养,且主要靠外源供给,因此小肠绒毛形态发生剧变。
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肠屏障功能。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减弱,导致肠腔中抗原和毒素易进入皮下组织、固有层和体内循环,引起炎症反应或系统疾病
。小肠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易出现过敏反应并激活多种肠神经调控通路,诸如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或梭菌毒素等易引起腹泻。
,过早断奶显著降低空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抗(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提高甘露醇转运速度
。仔猪分别于15、18、21、23 d 和28 d断奶,35 d 收集空肠,测定上皮细胞TER,结果表明:随断奶日龄延长,TER 值增加、甘露醇转运速度下降、粘膜固有层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空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性增加;其中23 d 断奶仔猪在35 d 时TER 值显著高于18 d 断奶仔猪(P0.05),但与21 d和28 d 断奶组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甘露醇转运速率也印证,21 d 断奶前后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差异显著
从胃肠自身发育规律看,各种消化酶浓度随仔猪日龄增长而变化。仔猪初生2 周内,胃蛋白酶A和B、胰蛋白酶、胃脂肪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小肠蔗糖酶和小肠麦芽糖酶浓度均较低,其中胰淀粉酶浓度最低
;受母猪泌乳影响,乳糖酶在初生1 周内浓度逐渐上升,2~5 周持续下降
。断奶前后消化酶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断奶前,消化酶随母猪泌乳量而变化;断奶后,消化酶因日粮原料组成而变化。断奶时起,仔猪肠道消化酶分泌开始以一种新的模式变化:首先,断奶致采食量下降、肠绒毛萎缩,所有消化酶浓度均急剧下降;断奶2 周后,消化酶浓度迅速恢复,唯脂肪酶变化较小,因此,断奶日龄越早(小于21 d),断奶时消化酶浓度越低(除乳糖酶外)、消化能力越差。其次,母乳和饲料营养组成有较大差异,消化酶分泌受营养物质诱导而变化,断奶后,仔猪被迫适应以淀粉为主的日粮,因此淀粉酶逐渐成为消化道内优势酶。
关于断奶日龄对仔猪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所得的研究结果还需更多试验证实。35 d以前断奶,不利于仔猪细胞免疫发育;2 周和3 周断奶仔猪淋巴细胞迁移反应(Lymphocyte Blastogenic Response)、对皮下植物凝集素反应,均显著低于未断奶仔猪,而4 周仔猪断奶前后差异不显著[16]。14 d和21 d 断奶仔猪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28 d 断奶仔猪(P0.01);随断奶日龄增长,断奶仔猪血液IgG 浓度下降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仔猪断奶早,机体主要靠被动或非特异性免疫保护,而非特异性免疫效率较特异性免疫低,需消耗更多能量等营养物质,以致生长和体增重受影响;相反,延迟断奶给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发育更多时间,至断奶时主动免疫功能发育较健全,特异性免疫效率更高。
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受中枢或外周应激调控因子介导,如中枢或外周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调控
,但调控机理仍不够清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可能作为中枢神经调控方式调节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断奶越早,断奶应激越大,致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肾上腺皮质醇升高
。体外已证实,断奶日龄越早,CRF 浓度越高,CRF 能降低小肠上皮细胞TER 和提高甘露醇转运速度。另一种方式可能是外周组织参与调控,现已发现肥大细胞是参与调控肠道紊乱机制的一类重要细胞
,肥大细胞能表达类胰蛋白酶或组胺,或合成前列腺素类物质和白三烯,这些物质释放后,能增加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分泌能力和过敏性
。肥大细胞能表达至少两种G-蛋白偶联CRF 受体,CRFr1 和CRFr2
,当遇体内CRF 升高时,肥大细胞所表达的受体能与各种外来刺激因子如细菌毒素、IgE 或小肽结合,肥大细胞被激活后参与免疫调节。
过早断奶不适宜当前养猪生产,原因如下:①过早断奶降低母猪繁殖性能;②因猪遗传育种进步,母猪窝产仔数已今非昔比,产仔数提高,致仔猪个体发育不均匀,早期隔离断奶(14~21 d)较难达到日龄和体重的标准化;③因饲养成本增加,养猪生产者不愿淘汰那些生长稍慢的仔猪,而采取多点交叉饲养的方法,即超过一定体重后才转栏,非全进全出的生产体系,不易做好生物安全控制,使过早断奶变得不可行;④实际生产条件下,养猪水平远低于人们对早期断奶能提高养猪效益的期望;⑤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照顾那些超早期断奶的仔猪需要更多人力;⑥疾病流行性发生了变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猪痢疾、放线杆菌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和慢性支原体肺炎是主
要流行病,当今,取而代之的是更难对付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猪流感(SIV),这些病原变异快,迅速适应了早期断奶这种生产方式,使体重小的仔猪更难管理;⑦早期隔离断奶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降低猪栏利用效率,且现在的养猪生产者较少一次性卖出整栏育肥猪;⑧早期隔离断奶使所有仔猪都经历运输,运输有风险并增加成本。总而言之,养猪生产要与时俱进。
选择适宜断奶日龄时,应综合考虑母仔猪生理特点、饲养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过早或延迟断奶均会降低母猪繁殖性能
,且仔猪不宜过早断奶。我国当前养殖条件下,仔猪24~28 d 断奶较好,此时断奶体重约7 kg,具体断奶时间可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定。近年来,母猪窝产仔数提高,母猪奶头数受到限制,个体发育不均匀,更要提高哺乳母猪营养,并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仔猪断奶体重。提高仔猪断奶体重有利于降低乳猪饲料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保育阶段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选择适宜断奶时机是提高母猪年生产猪肉量的关键环节,养猪生产中,在哺乳和保育阶段仔猪死亡率和淘汰率均较高,故哺乳和保育阶段是最有潜力提升养猪生产水平的环节。
过早断奶不适合当前我国养猪生产现状,早期断奶不仅造成断奶后仔猪死亡率升高,而且影响断奶后仔猪生产性能,早期断奶给仔猪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发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其所得便利,养猪生产者应重新审视仔猪早期断奶的可行性,选择适宜时机(24~28 d)断奶。
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按籽粒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的多少,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多数冬小麦是白皮、软粒的,而春小麦是红皮、硬粒的。
1、在4周龄以下的家禽日粮中,小麦用量不超过20%,加酶后用量不超过40%;4周龄以上的禽料,小麦不超过25%,加酶后用量不超过50%。在蛋禽或种禽中,一般不超过20%,加酶后一般不超过40%,幼龄阶段用量要相对少些。
比较细心的养殖户都有这样的体会:秋季天气转凉,蛋鸡采食量上升,本应该产蛋大幅回升才对,可是有些鸡群却出现拉稀,过料,蛋廓发白,产蛋上升不快,甚至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一部分都是新玉米惹的祸。
有人会说,新玉米无非是含水量高,适当多放点就能解决。其实,你只说对一部分。本人曾联合科研单位对新玉米,新小麦进行数据科学分析发现,这两种粮食结构特点基本相视:都要经过2次成熟,才能将产能发挥到极致,刚下市的玉米小麦,含有一种不易被动物吸收的大分子多糖,粘性大,不吸收,吃的稍多,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有人用鲜嫩的玉米煮熟或烧熟,多吃几口就有反应,新小麦加工成面粉,吃起来粘性大,口感涩,影响消化。只有放置1个月以上,让粮食第二次成熟,使大分子多糖转化成容易吸收的淀粉,能量才能被很好利用。这个过程也叫淀粉化过程。
、新玉米水分大,易发霉。霉菌的衍生物霉菌毒素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如鸡的胸腺、脾脏、法氏囊和骨髓肝脏等,大大降低鸡体的抗病能力,增加鸡群感染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病毒病的发病几率。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陈玉米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换成新收获玉米,过渡期一周以上,每日替换量不高于的10%。新收玉米籽粒需继续完成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逐步达到生理上的完全成熟,并且水分差别大,更换过快一样造成消化系统的不适应。已见到为数不少的初产鸡群产蛋率不升反而下降10-20%,高产鸡产蛋下降10%左右,常伴有拉稀现像。
:制粒机制粒快、效果好,设计特殊孔的滤网,仔细筛滤,其摩擦滤网杆能扎碎筛滤坚固粒子,在制药、化工、食品工业广泛应用。该机能替代摇摆式颗粒机,是新一代的颗粒设备。 在制粒机颗粒料生产中,有时会出现外观不正常的颗粒料,对于经验不足或新的饲料生产厂家来说,有时会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下面把七种常见的外观异常的颗粒料产生的原因及改进办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在饲料生产中进行对比参照。
这种现象通常是在颗粒料离开环模时产生的。在生产中,当切刀位置调得离环模表面较远并且刀口较钝时,颗粒从模孔挤出时是被切刀碰断或撕裂而非被切断,此时有部分颗粒料弯向一面并且另一面呈现许多裂纹。这种颗粒料在进入冷却器冷却或运输过程中,往往会从这些裂纹处断裂,造成生产出的颗粒料粉料过多。
与情形1中的现象有些类似,裂纹发生于颗粒的横切面,只是颗粒没有弯曲。当将含有较多纤维的蓬松饲料制粒时,就有可能发生此种情况。这种颗粒料往往是在将饲料挤入环模的造粒孔时,由于其中含有比孔径长的纤维,当颗粒被挤出后,因纤维的膨胀作用使颗粒料在横截面上产生横贯裂纹,产生枞树皮状的饲料外观。
更改配方,但这样做有可能增加原料成本;控制调质时使用的蒸汽的质量,尽量采用较饱和的干蒸汽,以使添加的水份尽可能减至最低;降低产量或增加模孔的有效长度,尽可能使饲料在模孔中滞留的时间增加;添加粘结剂也有助于减少垂直裂纹的发生。
此种外观表明颗粒料中含有大的颗粒原料,此等大颗粒原料在调质时,很难充分吸收水蒸汽中的水份与热量,不像其它较细的原料那么容易软化,而在冷却时,由于软化程度不同,导致收缩量的差异,以致产生辐射式裂纹,使得粉化率增加。
此种情况在于用于制粒的粉料中,含有没有粉碎过或半碎的大颗粒原料,由于在调质过程中未能充分软化,颗粒比较硬又比较大,在通过制粒机的模孔时就不能很好地和其它原料结合在一起,使颗粒显得凹凸不平。另一种情况可能是调质后的原料中夹杂有蒸汽泡,蒸汽泡使饲料在压制成颗粒的过程中产生空气泡,当颗粒被挤出环模的一瞬间,由于压力的变化导致气泡破裂而在颗粒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现象。任何含有纤维的饲料皆可能发生此种情况。
当在生产颗粒料时,如果加入的蒸汽量过多,过多的蒸汽会储积于纤维或粉料中,而在颗粒挤出环模时,因压力的急剧变化使颗粒爆裂而将纤维或颗粒原料凸出表面,形成扎手的腮须,尤其在生产高淀粉、高纤维含量的饲料时,使用的蒸汽愈多,情况愈严重。
良好的调质。当我们将高淀粉、高纤维含量的饲料制粒时,应使用(0.1-0.2Mpa)的低压蒸汽,以便让蒸汽中的水份与热量能充分释放给饲料吸收。假若蒸汽压力太高,或减压阀后的下游管路距离调质器太短,一般应大于4.5m,则蒸汽必然不会很好的释放出其中的水份和热量,于是有部分蒸汽储积在调质后的饲料原料中,当制粒时就导致上面所述的腮须状颗粒效应,总之应特别注意蒸汽的压力调节和减压阀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a)由于水产饲料配方成份复杂,原料品种多,有的成份添加量又比较小,在进行原料混合时,如果混合机的混合效果不理想,就很难保证进入制粒机的混合原料是均匀的,从而在调质和制粒过程中,在水份、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原料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不同组份的原料颜色变化不一致,产生“花料”,这种情况在饲料配方中含有对温度和水份的变化原料颜色变化比较敏感时更为突出。
b)用于制粒的原料水份含量不一致。在水产饲料生产工艺中,时常为了弥补超微粉碎后原料水份的损失,要在混合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后再进入调质器进行调质。有的饲料生产厂家工艺较简单,直接在混合机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而不是采用专用喷头均匀喷入,这样就很难使饲料在混合后水份能够均匀分布。当这种混合原料进入调质器调质时,由于调质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水份进一步分布均匀,在蒸汽的作用下,饲料各个部分在调质后熟化效果不一致,制粒后颜色变化也就不一致。
c)待制粒仓中具有重复制粒的回机料。制粒后的颗粒料经过冷却和筛分后,才能成为成品料,筛分后的细粉或小颗粒料时常会进入工艺流程中重新进行制粒,通常是进入混合机或待制粒仓,由于这种回料是重新进行调质和制粒,在调质后如果和其它原料混合得不均匀或夹杂有回机小颗粒料,对于某些饲料配方,有时会产生“花料”。
d)环模孔径内壁光洁度不一致。由于模孔光洁度不一致,颗粒在挤出时受到的阻力和挤压力就不一样,颜色的变化就不一致。另外有的环模小孔壁上具有毛刺,颗粒在挤出时会划伤表面,致使单个颗粒的表面颜色不同。
对于上面列出的四种产生“花料”的原因,改进的办法已很清晰,主要在于控制配方中各组分的混合均匀度以及所添加的水份的混合均匀度;改善调质性能,必要时控制调质温度,采用低一些的调质温度以减少颜色的变化;控制回机料,对于易产生“花料”的配方,尽量不用回机料直接制粒,应该把回机料和原料混合后重新进行粉碎;采用质量有保障的环模,控制模孔的光洁度,必要时对模孔进行砂磨后再使用。
总之,对于饲料生产中出现的异常外观的颗粒料,上面讨论了七种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些颗粒的外观异常现象由于不具有代表性,在这里没有列出讨论。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互之间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问题时,应该多加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够解决问题。
但假如把它与2014年世界财富500强(这个榜单只选择上市公司)榜单相比较,嘉吉将以2014财年收入1349亿美元、盈利18.7 亿美元排在第31名,位列一些赫赫有名的公司,如谷歌、亚马逊、微软之前。
嘉吉没有上这个榜单,因为它不是上市公司。但据业内专家估算,嘉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并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美最大20家私人公司之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和动物营养品制造商,除此以外,它还在金融、钢铁、运输等领域有庞大的业务。截至目前,它在67个国家拥有超过14万名雇员。尽管人们并不熟悉嘉吉这个名字,但人们熟悉的巨型快餐连锁企业如肯德基、麦当劳,依赖它提供肉类产品,可口可乐、百事等饮料公司离不开它的甜味剂,奶粉公司则需要它提供添加剂。
当然,它的触角早已抵达中国。它是中美建交后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如今,它在中国的50多个运营点拥有超过8000名员工,业务涵盖了农产品供应链、动物营养、动物蛋白、食品配料及应用等多个领域。嘉吉一度代理了中国2/3的玉米出口量,同时也曾是中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商。
嘉吉的员工也是如此。嘉吉集团现任董事长Gregory Page(中文名彭国瑞)在中国的临时采访室是一间只能容纳十人左右的小会客室,房间中间摆着一条长方形的会议桌。对于讲排场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不免有些寒酸。
嘉吉公司简单地把自己的业务划分为四个领域:食品、农业、工业以及金融。但是要清晰地了解这家公司并不容易。嘉吉中国区一位高管已经入职数月,但是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还没有清晰地了解每条业务线具体是如何运作的,那太复杂了。”
威廉的仓库采用了先进高效的粮食传送带,生意不错。家族成员随后加入,嘉吉的事业随后扩展至全美。1909年,65岁的威廉去世,他的女婿约翰麦克米兰继任,从那至今,麦克米兰家族和嘉吉家族一起成为嘉吉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从小谷仓发展起来的农业贸易一直是嘉吉的主营业务之一。这种贸易原理非常简单:将粮食从供过于求之地,输送到供不应求之地,从中赚取利润。但是,当贸易实物是不易保存且价格波动明显的粮食,而运输的跨度扩展至全球时,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
首先,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变量,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粮食价格的变动,此外,每个国家的粮食政策都极为不同,而且汇率也在不停变化。嘉吉还进入了同样为大宗产品的钢铁、石油等行业。大宗商品贸易离不开出色的物流能力。嘉吉因此发展起自己的运输业务。19世纪70年代,嘉吉公司就买下美国西部铁路网,为后来成为美国头号谷物商打下基础。
随着业务向美国之外拓展,海洋运输也进入嘉吉的视线。如今,嘉吉的海洋运输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干散货物运输商之一。每年,超过1亿6千万吨钢铁、谷物和煤炭,通过嘉吉的数百艘船舶在全世界流动。除了运输自己的货物,嘉吉还有超过300艘货船每时每刻都在执行定期租赁契约,嘉吉因此获得了上述大宗商品的全球流通数据,并可以据此对外输出其对大宗商品的分析结果。
1998年,嘉吉进行了一次转型。那时候,公司的决策层达成共识,全球化的食品体系正在形成,而未来将只有几个主要公司能够参与到全球化的食品贸易、加工、分销体系之中。嘉吉因此决定,要从经营原始农产品,转向专用食品原料、深加工和食品应用技术。
几乎没有比农业更古老但同时也更脆弱的行业了。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西伯利亚的寒流、巴西夏季的干旱和高温等各种自然因素,都会导致粮食减产,引起粮食价格的暴涨。另外,种植面积的变化,各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同样会导致全球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
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嘉吉却似乎游刃有余。2008年金融危机,多家企业业绩下滑,嘉吉的利润反而提高了50%。宁高宁曾对此感叹:“金融危机来了,也不是每个企业都会受到致命打击,成熟的企业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曾有媒体描述,嘉吉的风险管理能力堪比FBI。彭国瑞笑称嘉吉从来没有试图和“FBI一试身手”。但是他也认为,这正是嘉吉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任何时候都会小心谨慎,避免做出超出公司资源能力的事情。”
彭国瑞还记得,25年前,嘉吉刚开始在泰国内地开展业务时,为了及时传递信息,他和同事们先把各种风险信息记录在纸上,然后坐车到曼谷,再通过电报发送到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总部。“那时传递信息很麻烦又很非常慢。”
嘉吉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报表和风险头寸,全集团参与风险管理高达数千人,他们在嘉吉70多个部门位于全球的1400余个办公地点,使用一套通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当某一项目的风险超出了可容忍的范围,业务部门就必须取得总部的特别批准,才可以继续推进。
彭国瑞说,嘉吉不是梦想通过炒作大宗商品一夜暴富的投资者,它更看重基本面。比如,如果某地今年发生了干旱,“这条消息可能被CNN一天播放20遍,连播20天,消息传播得很广泛,而这场灾害对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造成的影响可能就被过高估计了”,便会有投资者借机哄抬粮价。但嘉吉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其实这种灾难的影响大多数暂时的,很难对全球粮食供应市场造成长远影响”。
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影响。“比如说中国南方发生干旱,该区域粮食会减产,但同时,巴西大豆却在大幅增产,那么全球粮价的情况会怎样变化?”一位嘉吉中国区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其实每个因素都在起作用,要学会去除噪音干扰,精确评估每个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结论。”当然,能够通盘考虑的必要条件是,嘉吉总能第一时间获得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信息。
2013年夏天,美国出现了大面积干旱,很多分析人士预测全球大豆会减产,但是,在一次论坛上,嘉吉投资(中国)植物油贸易总经理周密却抛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美国的干旱天气并不会导致大豆大量减产:首先,虽然美国出现了干旱,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干旱天气对大豆产量趋势性影响已下降到了10%;其次,在美国之外,比如巴西西部、环黑海地区、印尼的部分地区,大豆种植面积都在增加。
“如果我们的预测更准确,我们就能赚到钱,尤其是在年景不好的年份。”上述嘉吉中国区员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3财年第一季度,嘉吉的净利水平出现了300%的飙升,正是受益于美国干旱的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处理期货和现货的关系。如果单纯把期货作为一种投资手段,那么期货的危险性远远高于股票,因为杠杆率更高。但期货却是对冲现货市场风险的好方法,嘉吉中国区总裁安博泰曾解释:“嘉吉投资期货,就是为了对冲现货风险”。因此,嘉吉几乎在全球知名的大宗商品交易所都有期货投资业务。
在安徽滁州,嘉吉的鸡肉屠宰场,房间和屋顶都使用整块不锈钢建造,造价是普通鸡肉加工厂的四倍。但嘉吉坚持这样做,因为传统水泥厂房无法做到彻底消毒,而不锈钢可以保证清洗时水能均匀流动避免传播病原体。
这里每年屠宰的数千万只活鸡,从孵化、饲料养殖,到屠宰和加工,都由嘉吉自己完成。“只有这样封闭的全产业链模式,才能保证质量安全”。一位嘉吉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而在整个中国市场,95%以上的鸡肉都不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
但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又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苏宁如何进行组织变革?除了预料之中的阵痛之外并付出业绩一时下滑的代价,苏宁是否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和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过去苏宁是做家用电器连锁的,那时是单一业务模式,就是做家电品类的线月初,在苏宁南京总部,苏宁云商集团高级副总裁孟祥胜告诉《新营销》记者,“那时苏宁虽然在全国各地有几百个公司,但每个公司能不能真正做好,取决于能不能把苏宁的线下连锁模式不折不扣地克隆出来。”
“在连锁经营模式下,苏宁强调公司部门化,苏宁集团是一个大公司,全国各地的几百家公司只是大公司的一个部门。由5%的总部核心岗位制定标准,由全国各地的18万员工统一运作,不需要创新。”孟祥胜说。
由于只有5%的人负责思考公司的经营标准,其他员工早已习惯了执行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内容。他们不需要动脑子,自然也不会思考或关注销售利润、客户体验或配套服务等,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规定职责,如同铁路的一段铁轨,至于列车的始发、终点站或者列车是否能准点到达,都与己无关。
孟祥胜说:“过去苏宁就像是专业足球冠军,但现在苏宁既要踢足球,还要打篮球、乒乓球,参加游泳、田径,是一个体育军团。不能把踢足球的经验照搬到打篮球、乒乓球上,也不能让一帮踢足球的人又踢足球又游泳。我们需要在整个组织和人才方面进行专业化分工,把过去职能的专业化转变成行业或品类的专业化。”
面对业务多元化发展,苏宁提出部门公司化、小团队作战,把一个统一的大企业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微企业,从“千店一面”变成“千店千面”,让每个企业和店面都能独立工作,直接面对最终用户、最终市场,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竞争,对营销结果负责。
孟祥胜说:“苏宁内部管理变革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是让苏宁从一个发动机变成几千个发动机同步运作。要转变员工特别是中层干部固有的工作意识、内容和定位,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由过去向总部要经验、要方法,转变为每个人都像老总一样自己想办法、谋思路,从自上而下的发动,变成自下而上的发动。”
在组织方面,为了提升小团队作战能力,提高组织活力,苏宁提出“简政放权”,精简审批环节,将组织扁平化,提升决策效率,给予事业部、地区、子公司、店面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苏宁总部只负责明确地区、事业部的发展目标,给予业务指导,对于具体的流程、环节,允许门店或事业部,以客户为导向,进行自下而上的试错创新。
孟祥胜说:“1000万元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不够苏宁还会追加,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公司在O2O融合与互联网零售方面的发展。因此,无论是运营和产品开发与设计、新型市场的推广手段,还是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技术创新,只要是对苏宁转型有益,不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管理者,我们都给予奖励。例如,前段时间很火爆的免费贴膜创意就来自苏宁的一个小团队,现在我们已经对提出这一创意的基层员工予以重奖。”
在人才层面,苏宁围绕互联网转型,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但苏宁认为,支撑一个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是其稳固的自有团队。因此,在开放、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下,苏宁强调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加强对干部队伍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培养。
空降兵的引入,使得苏宁更注重管理层调整常态化、制度化,以每个季度的绩效考核结果为核心依据,大胆提拔,大胆淘汰。正如孟祥胜所言,随着业务发展,苏宁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管理者提升和转型,但如果跟不上,就必须让位给有能力的人。
从今年3月管理体系调整结束后,按照孟祥胜的说法,一种叫做“自我集体的建设和强化机制”已在苏宁内部形成,新的制度体系开始按照既定的轨道运作。今年5月、6月新的组织架构磨合到位,新的管理系统正在发挥作用,苏宁的业绩明显回升。伴随着转型不断深入,孟祥胜对苏宁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是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而要吸引新一代消费者,除了硬实力,企业的软实力更为重要。孟祥胜认为,苏宁向互联网零售业务转型,进行组织变革,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年积累的硬实力,形成更强大的互联网软实力。
创意产生:2014年5月上旬,苏宁运营总部筹备5月16日到5月23日手机节时,社交推广部的一个员工提出通过门店为消费者免费贴膜,以此扩大苏宁手机节的传播效应,提高门店的客流量和用户体验度。
总结:此微创新项目是由苏宁社交推广部员工发起,由高管协助推进执行。方案从产生到敲定仅几十分钟,全程由邮件报备呈送方式推动,仅经过提报和确定执行两个环节,并在一周内对外发布,体现了苏宁自下而上快速应对市场的竞争优势。
作为年中庆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2014年6月10日苏宁易购的全新首页正式推出。此次改版增加了楼层布局,进行楼层视觉优化,整体色调较以往有了明显变化,更加凸显苏宁易购活泼朝气的品牌特征。
创意亮点:将用户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内容提炼出来放置到首页,增强网站的交互性,如增加“每日特价”、“促销商品”、“热卖商品”和“城市特惠”信息的曝光量,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在侧边栏增加到达首页各楼层信息的快速导航栏,方便检索浏览。
总结:苏宁易购改版后的新首页在视觉效果、板块设置与功能应用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度优化与提升,优化了用户浏览操作流程,首页页面更加直观、人性化。新页面突出各品类活动的重要性,显示了苏宁对线上展示资源的控制力。
创意执行:伴随着苏宁V购而来的,是V购导购员。苏宁V购导购员将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认证,并根据预约消费者的具体情况,如房屋户型和家庭人员数量,提供整套家电解决方案和专业的购物建议。苏宁V购导购员还会追踪消费者购买后的商品使用情况,对商品配送安装以及使用问题进行协调和解答。
总结:目前消费者在网上查询产品,到实体店体验,再购买,已成为一种新的购物趋势,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购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消费者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购买商品。苏宁V购整合资源,建立线上线下互通的渠道,以此增强用户的黏性与体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