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注册开户,国内外家禽快讯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年第12期一11—1肉仔鸡对添加了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低含量粗蛋白日粮的反应在肉仔鸡的低含量粗蛋白的开食料中添加结晶状非必需氨基酸,观察雏鸡的个体反应和群体反应.将540只1日龄的Ross508雄性肉仔鸡分别饲养在90个笼子里,每个笼子6只,给鸡饲喂开食料,直至第5天仔鸡长肉达到NRC推荐的标准时.从5~21天,开始饲喂不同处理的日粮.日粮处理组包括对照组(含粗蛋白220g/kg);添加有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氢酸的低含量的粗蛋白日粮组(含粗蛋白180g/kg);分别添加了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的低含量的粗蛋白日粮组;以及添加有上述氨基酸复合物的低含量的粗蛋白日粮组.第13天时,对照组和添加所有非必需氨基酸的低含量粗蛋白日粮组试验鸡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高于其他组.第21天时,添加有甘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日粮组的试验鸡的增重与对照组相当.甘氨酸和亮氨酸添加组试验鸡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相当.不同的日粮处理组试验鸡的采食量没有变化.低蛋白含量日粮组以及氨基酸单独添加组(亮氨酸除外)的试验鸡血浆中尿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试验鸡的固氮能力最低,结果显示当仔鸡开食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减少4%时,必须在日粮中添加非必需氨基酸以保证氮的获取量.2噬菌体疗法可以降低空肠弯曲杆菌在肉鸡的定植有关人员研究了作为预防性或治疗性措施的噬菌体疗法在减少空肠弯曲杆菌在肉雏鸡的定植方面的作用.在预防试验组,试验鸡用噬菌体处理10天,并在第4天时接种空肠弯曲杆菌;在治疗试验组,空肠弯曲杆菌在肉鸡肠道定植后第5天起,用噬菌体处理6天.通过计数盲肠内容物中弯曲杆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和噬菌体空斑形成单位(PFU),并与无噬菌体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来确定噬菌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治疗组,开始时可以观察到弯曲杆菌的数量降低了3个对数单位,但当5天时细菌的定植数量稳定之后,只比对照组降低了1个对数单位.经过噬菌体处理后,预防组弯曲杆菌在鸡体的定植推迟,定植数量在开始时比对照组低2个对数单位,当一周时细菌定植数量稳定之后,细菌定植数量与治疗组相当.CFU和PFU计数结果随时间呈相反变化,表明弯曲杆菌和噬菌体在不断竞争,竞相增殖.此外,噬菌体处理对试验鸡的健康无任何负面影响.在肉鸡即将出栏时接种弯曲杆菌,并用两种噬菌体的混合物对阳性鸡进行治疗,结果弯曲杆菌的定植数量显着降低.因此,作者认为噬菌体疗法有望用于控制弯曲杆菌在肉鸡的定植.3减少胃肠道感染的益生菌类替代品在养禽业的应用肠道黏膜是抵抗肠腔内经常出现于饲料中的抗原和病原微生物持续感染的最为活跃的防御屏障.对抗有害病原的保护因素有胃酸,胃肠蠕动,黏液,小肠的蛋白水解作用和小肠的生物群的作用.有益菌群的建立以及来自这些复杂生态系统的代谢物对于宿主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这些有益菌群的消耗,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即新型的干扰治疗方法.虽然益生菌影响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至少3种作用机制:抗菌物质的产生或出现(例如细菌素和大肠杆菌素),免疫反应的调整作用和对小肠上皮细胞吸附受体的特异性竞争作用.有益菌群在肠道内的快速建立对于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的定植必不可少.一些动物模型说明,新生动物体内细菌迁移的减少与小肠内有益菌群及其产生的细菌素类的抑制物质的增多是分不开的.这篇报道重点讲述了小肠生物群减少胃肠道感染的作用,并着重于禽类的研究.4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肉仔鸡对湿度的体温调节反应山东农大的研究人员做了3个试验,主要是观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35,30和25℃)下,1周龄肉鸡对不同湿度(35%,60%和85%)的体温调节反应.分别在24小时内的5个时间点(1,4,8,16和24h),在不同的肉鸡背部,胸部温度下,测量其直肠和羽毛温度,以观察肉鸡对湿度的反应.通过在高温,低温和中等温度下使鸡体内的热量重新分布,湿度的变化使鸡体做出相应的体温调节反应.热量的重新分布会导致直肠温度的降低,外周温度的升高,这在高温环境下对鸡体有利,而在低温环境中则不利.这些结果还说明在鸡体内存在表面温度对中心温度的反馈作用,正如哺乳动物体内的一样,这种反馈作用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来诱导,而且改变高温环境下的湿度也可诱导产生.只改变湿度不会打乱鸡体内的热平衡状态,还需考虑中心温度和表面温度,而这两者的日节律变化又受湿度的影响.5集约化养禽生产链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从肉种鸡到肉仔鸡的垂直传播A,B两个肉种鸡群的5群后代仔鸡(A1,A2,A3,A4和B1)发生早期大肠杆菌病,表现为脐炎,卵黄囊感染,死亡率上升.从A,A1,A2,A3和A4鸡群分离到禽致病性大肠杆菌078血清型,Fim/Tsh/Iuc致病型;从B和B1群分离到禽致病性大肠杆菌0139血清型,Fim/Iuc致病型.从A1,A2,A3和A4鸡群分离到的078大肠杆菌来自A种鸡群,从B1分离到的一12一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85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3847(2OO5)12一OO12一O1对家禽实施免疫接种是预防生禽流感,因为有很多因素都会影HN.亚型禽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之响到免疫接种的保护效果:一,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如何正2.1疫毒毒株的选择:不同亚型确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最佳的免的禽流感病毒,甚至同一亚型不同疫接种效果,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毒株的禽流感病毒,其疫苗交叉保效防止HN.亚型禽流感的发生.护力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选择1免疫接种是预防HN.亚型禽合适的制造疫苗的毒株,将是免疫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扑2.2疫苗的质量:疫苗的质量与杀,隔离,封锁是扑灭疫情的最有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制造疫苗用 效方法.但在家禽饲养量大,密度的鸡胚的质量和母源抗体,抗原效 高,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多种价,佐剂质量,加工工艺,运输和保 家禽混养的地方,采取对家禽实施存的时间和条件等. 全面的免疫接种,并对可能发生的2.3 免疫接种的操作:注射疫苗 散发疫点采取扑杀,隔离,封锁和的操作是否正确,尤其是注射器质 紧急预防接种,也是控制高致病性量和卫生,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注 禽流感的有效方法,事实也已证明射剂量等,均与免疫效果有很大的 了这一点.关系. 2 免疫接种并非万无一失2.4 免疫程序是否合理:首次免 免疫接种是预防禽流感的有疫接种的时间和剂量,再次免疫接 效方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种的时间和剂量,都应有科学的计 到,从科学角度来看,也不能认为划,不能指望一次免疫接种就能获 接种过疫苗的禽群就绝对不会发得终生的有效保护,尤其是幼龄家 禽,免疫机制尚未成熟,免疫效果 较差,所以对生产现场的家禽,一 般需要接种2~3 次疫苗,才能达到 较坚强的免疫保护效果. 2.5 病毒的变异:禽流感病毒是 一 种比较容易变异的病毒,尤其在 免疫压力下,毒株变异可能更快 些,这将有可能使免疫禽群对野外 禽流感病毒不能形成1OO%的有 效保护. 3 科学防控.避免禽流感的发生 为了切实防止禽流感的发生, 必须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 3.1 消除以为只打一次禽流感预 防针就可以终生没有禽流感的误 解,正确安排和实施有效的免疫接 种 3.2 认真做好卫生,消毒等全方 位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并注意避 免禽群与候鸟及野鸟的接触. 3.3 保证使用合格的疫苗. 3.4 实施精细的免疫接种操作规 程,注射部位,深度,剂量,卫生标 准都要10o%合格. 3.5 根据不同种类的家禽,分别 确定首次免疫接种时间和剂量以 及再次免疫接种的时间和剂量. 3.6 加强对免疫鸡群的监控,对 抗体水平空白或偏低的禽群,应立 即进行再接种,确保鸡群有较均匀 和较高的抗体水平,才能有效避免 禽流感的发生. ]广]广]广]广’r’r]广]广]广’r]广’r’r’r]广’r’r’r’r]广’r’广]广’r’r’广’广’r] 广’r]广]广’r O139 血清型来自B 种鸡群,这两种血清型的菌株具 有相同的耐药谱.随机多态性DNA 扩增结果显示, 这两个菌株在基因相似性上分属于不同的群,I 群由 一 些078 血清型的菌株组成,II 群由一些O139 的血 清型菌株组成.这些结果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能 够从种鸡群A 和B 垂直传播给相应的后代. 6 运用重组蛋白和细胞因子佐剂进行胚胎免疫治 疗柔嫩艾美球虫和堆型艾美球虫的感染 禽球虫病是由艾美属原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疾 病,为了研究重组蛋白疫苗对球虫病的治疗效果,作 者克隆了2 个艾美属球虫的基因(EtMIC2 和3-1E), 表达并纯化蛋白,通过卵内免疫的方式来确定该疫 苗对艾美球虫感染的保护效力.疾病的评价指标有 免疫原特异抗体滴度,粪便虫卯排出量和增重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在接种柔嫩艾美球虫后,重组EtMIC2 基因单独免疫可诱导产生较强的抗体反应,粪便卵 囊的排出量减少,体重明显增加.与鸡细胞因子和趋 化因子联合卵内免疫的效果要好于EtMIC2 单独免 疫组.尤其是当与白介素IL 一8,IL 一6,转化生长因子 B 一4 或者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联合免疫时,卵囊的排 出量显着减少,体重明显增加.此外,EtMIC2 和3—1E 的单独免疫还可以诱导产生针对异源球虫——堆型 艾美球虫感染的保护.总而言之,EtMIC2 蛋白和细胞 因子或趋化因子佐剂联合卵内免疫是治疗球虫病的 一 项有效措施. 万向娱乐-招商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