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娱乐-挂机,1月1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郑州举行,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更大力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政府工作报告翔实全面,目标明确,也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河南省两会期间,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原学者、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白跃宇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沉淀在农业领域的白跃宇,此次两会期间依旧带来了与农业相关的建议。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锻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高质量成果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河南如何更好地从畜牧业大省走向畜牧业强省?在白跃宇看来,要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动态遴选一批“龙头型”“种子型”重点企业,吸纳其参与产业科技需求征集、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平台等,保障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引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首先,推动产业链条升级,坚持链式盟式发展,重点培育生猪、家禽、肉牛、奶牛、肉羊等5大优势畜牧产业链,聚焦产业上游下游、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次,推动设施装备升级,引导大型养殖场“数智化”转型,改善中小养殖场生产设施,加快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武装”畜牧业。
再者,推动创新生态升级,聚焦模式、种业、科技、服务四个方面,加快培育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此外,推动绿色发展升级,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和豆粕兽药减量,进一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推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推动品质品牌升级,以“豫农优品”为引领,围绕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品牌运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动更多优质畜产品走向海内外大市场。
肉牛产业是畜牧业重要一环,牛肉是老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产品之一。河南省作为畜牧业大省,在牛产业发展上有什么特点?
据白跃宇介绍,一是综合生产能力基础扎实。2023年,全省牛存栏380.7万头、出栏245.9万头,分别居全国第13位、第10位。牛肉产量38万吨,居全国第9位;牛奶产量237.5万吨,居全国第六位。
二是繁育体系基础扎实。全省共有4家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种牛冻精900万剂,占全国三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位。
三是屠宰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全省肉牛年屠宰能力达290万头,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350万吨,均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牛产业整体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趋势,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白跃宇表示,不过,河南牛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受限,导致地方畜禽资源流失风险加大;此外,动物基因编辑等高尖端新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育种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抓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对南阳牛、郏县红牛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保种场硬件软件设施同步提升,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育种创新。
二是加大对肉牛育种技术研发的投入,明确育种目标和选育方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快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项目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的肉牛育种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肉牛种业发展模式,加速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应用。
近年来,河南省实验室体系不断完善,河南省农科院建设提质增效,中原农谷成为 “三足鼎立” 科创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缩小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起,河南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该体系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延链、补链、强链效果显著,持续优化创新和服务布局。
据白跃宇介绍,2024年,河南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已联合增补调整体系专家34人,不仅首次吸纳了国家体系2位专家兼任省体系首席,45岁以下“青年岗”占比更是从原来的30%提高至40%。每个体系明确联系对接1个产业、3个以上主产县、5个以上高水平科创平台、50个以上以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解决区域产业重大技术难题。
“下一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还将适时启动新增体系,探索动态调整、激励奖励等创新运行机制,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新动能。”白跃宇说。